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

Von Caligari zu Hitler - Eine psychologisch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Films

作者:[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Siegfried Kracauer)

黎静 译

ISBN: 978-7-208-07946-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书名:文景人文·电影

开本:635×965 1/16

588页 500千字

20088月第一版

 

德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 BACK

内容提要

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摘自本书内页

作者简介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著名批评家、社会学家和电影理论家。生于德国,早年为《法兰克福报》记者和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 到达纽约,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随后又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文论、社会调查、电影理论和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电影的理论》(中译本译为《电影的本性》)等。

——摘自本书内页

 

Siegfried Kracauer

目录

Contents

重读克拉考尔

前言

引言

一 早期(1895—1918)

1.和平与战争

2.先兆

3.UFA的创立

二 战后时期(1918—1924)

4.自由的冲击

5.卡里加利

6.暴君的队列

7.宿命

8.无声的混乱

9.性命攸关的两难

10.从反叛到屈服

三 稳定时期(1924—1929)

11.衰落

12.冰冻的地面

13.妓女和少年

14.新写实主义

15.蒙太奇

16.简短的起床号

四 前希特勒时期(1930—1933)

17.歌曲和幻觉

18.凶手在我们中间

19.胆怯的异端

20.为了更好的世界

21.民族史诗

增补 宣传和纳粹战争片

作者的话

1.纳粹的考虑和措施

2.电影手法

3.万十字的世界

4.银幕剧作法

5.与现实的冲突

结构分析

附录 影评(1924—1939)

德文版编者后记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文献

2004年英文版导读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片名索引

About Siegfrined Kracauer

Kracauer was an important film critic in Weimar Germany.

Born to a Jewish family in Frankfurt, Kracauer studied architecture from 1907 to 1913, and working as an architect in Osnabrück, Munich, and Berlin until 1920. Then he escaped the rise of Nazism, fleeing to Paris in 1933. In anguish after Benjamin's suicide, he made his way to New York, where he remained until his death in 1966. He wrote From Caligari to Hitler while working as a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curator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 film division. He was also o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Bollingen Series.

《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被爱击败的吸血鬼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

《中学生的战斗》:众多替青少年表达热望的青春片中的一部

《一个灵魂的秘密》:以电影的方式表现梦境

《袭击》:变形镜的运用帮助影片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手法

《1918年的西部战线》:战地医院到处都是呻吟和痛苦的呼号声

《艇上的八个女孩》:该片暴露了早期青年运动与纳粹精神之间的亲缘关系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我们所能找到的对此书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都是称赞,说明它做到了某种程度的深入人心。

本书所说的“电影心理”侧重于群体的心理活动,也就意味着它借以电影为途径,关注的实际上是德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总有可类比之处,当时的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刚刚诞生不久,立足甫稳,羽翼未丰,如同今日之互联网。当人们还在讨论一些基本理论时,它的多重用途已经在实践者那里得以实现。谁成为先行者谁就会掌握主动权。可惜,除了那些睿智的导演们之外,最执着的先行者是纳粹。

没有客观的电影,即便是纪录片也不例外。任何媒体,不表达自我就不可能生存。电影相对于文字,看似更丰富了大众的感受,拓展了空间想象,实则以具象手段限制了框架外的可能,所以更有利于统一大众认知。如果不明白这点,你可以去请教希特勒。

本书详谈了许多电影,勾画了魏玛时期电影界的概貌。作者认为某些典型作品明显地体现了集体心理和社会价值观,而跟很多评论家不同的是,除了研究情节,克拉考尔还善于在场景细节、技术选择等等各方面追踪溯源,揭示其中暗含的社会意识。当然,在西方国家这种敏锐时常可以被应用,但非西方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认识属于过度敏感,有夸大之嫌。而且作者有些回避和忽略了民众心理的能动性,民众真的只被当作“受众”了。

正文后面附了作者发表在《法兰克福报》的八十几篇影评,有助于从侧面了解作者的风格。这些文章对电影很少有正面评价,尤其是早期那些,基本是在挑刺。它们还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某些局限性,比如他对有声电影的一些可笑评论。这些附录带来的很大好处就是提醒读者一家之言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总是普遍存在的。

附    录

Appendixes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焦虑的时代

希特勒如何改变德国电影?

 

在线阅读

Text online

当当读书: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

Full text of "From Caligari To Hitler 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Film"

Oct. 17, 2009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