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作者:[德]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庞景仁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1798-5

格式:mobi

401KB/246页 138千字

19974月第一版

凡是被认为先天知识的,都不过是人们长时期的习惯使然,这种习惯把某种事情认为是真的,从而把主观的必然性当成了客观的必然性。

形而上学能够达到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发现增加进来的这样一种完满、稳定的状态;因为在这里,理性知识的源泉不是在对象和对象的直观里(通过对象和对象的直观不会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在理性本身里,并且当理性全面地、以不容有丝毫误解的确定程度把自己的能力的基本原则摆出来之后,纯粹理性就无需先天认识,也无需提出问题了。

 

 < BACK

Overview

Kant's groundbreaking work which published two years after the first edition of hi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t contains a summary of the Critique‘s main conclusions, sometimes by arguments Kant had not used in the Critique. Its ultimate objective is to establish a metaphysical system of a priori principles that by its rigor would match the stringenc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bout Immanuel Kant

Born: Apr. 22, 1724

Died: Feb. 12, 1804

German philosopher and a central fig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era. Hi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ork in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aesthetics greatly influenced all subsequent philosophy. He argued that fundamental concepts structure human experience, and that reason is the source of morality. He attempted to put an end to an era of futile and speculative theories of human experience. Kant also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and 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rise modern science was its liberation from theology.

内容简介

康德是十八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艰深晦涩,于是他在第二年又撰写了这本《导论》,比较通俗地阐述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康德是个二元论者,他承认在人之外有客观的物存在,但认为人只能感知物的现象,不能认识物的本身。他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04.22-1804.02.12)德国哲学家,启蒙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关于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广泛系统的著作极大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他主张基本概念构建了人类经验,理性是道德的源泉。他尝试着为以无用猜测为特点的人类经验理论划上时代的句号。康德还对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在于将现代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目   录

Contents

导言
前言 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源泉
第二节 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
第三节 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导论》的总问题
第四节 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
第五节 从纯粹理性得来的知识是怎样可能的?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一编 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
附释一、二、三
第二编 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
第三编 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
一、心理学的理念
二、宇宙学的理念
三、神学的理念
结论 关于纯粹理性的界线规定
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
附录 关于使形而上学成为实在的科学,能够做些什么?
译后记
术语对照
主题索引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s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纯粹理性批判》 后传,或前传。它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写本,也是它的通俗版——尽管仍然不通俗。不过言简意赅的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提纲性的论述比比皆是。

康老师说话学术性强,也就是说有学究气。比如本书一开头就点明,此书不是给学生用的(学生看不懂?),而是给教师用的,看上去根本没考虑大学以外的人。当然,康老师的确长期在大学任教。

作者思路严谨缜密,暗中有追求滴水不漏的企图,以致显得谨小慎微,如履如临。行文中可窥见康德本人拘谨刻板的性格,他明显缺了一点豪迈。

好在做学问不同于打天下,不需要说走就走的梁山好汉(康德则几乎从未离开格尼斯堡),这方面博学慎思的康德具有先天优势。而“先天”也正是此书指不胜偻的关键词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然后他又讲了直觉、感性、经验、先验、理性、理智、现象、理念、范畴、判断等等概念,无一不是擘肌分理,细致入微。而他提到最多的是当时对自己和业界影响较大的休谟和贝克莱,尤其在最后,他花了不少篇幅来反驳那些认为自己的理论近似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康德承认自在之物,但又强调认知的统治地位。以本书为起点,他试图用足够多的抽象概念参差搭建他的新形而上学。

附    录

Appendixes

谈谈康德的《导论》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道德形上学探本

 
   
 

Aug. 29, 201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