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亚克和《达摩流浪者》

邱华栋

 < BACK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推出来的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作品的最新中文译本,说的是凯鲁亚克和几个朋友爬一座山峰——马特峰的故事。小说的叙述比《在路上》显得平实,其间混杂了各色想离开原来的生活轨道,去寻求新的境界的男男女女,还混杂了印度佛教、中国古代诗人寒山对这些美国青年的影响,因为他们在小说的谈话中,不断地说到这些。《达摩流浪者》继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叙事风格,篇幅小一些,这次他们不仅在路上,他们还爬了一座山。小说讲的就是这么回事情。凯鲁亚克的小说同质化非常严重,看一本,其他的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我关心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要出十多本凯鲁亚克的书,读者是不是会很喜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凯鲁亚克?因为一本书,一个作家在社会上的走红,总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原因和社会基础,这本书、这个作家的社会基础在哪里?我想,答案也很简单,当我们在日益地追求物质和被物质社会所挤压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和行动的自由,我们都有一个潜在的欲望,就是逃出城市而“在路上”,向那些蛮荒之地而去。而凯鲁亚克的作品,无论是《达摩流浪者》还是《在路上》,恰好就写了这么一些故事:几个美国人突然决定离开原来的生活状态,从东部的繁华城市出发,驱车前往西部。于是,广袤的美国大陆上的风景、人物、奇遇就在他们狂放不羁的旅程中次第出现,带给了漫游者以惊喜,使他们自由地、欣喜若狂地重新领悟了生命。而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旅途之后,一口气,在20天的时间里写完了这本书,使书本身获得了自由联想、奔腾万里和一气呵成的风格。作者由于此书,也成为了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我倒觉得“垮掉的一代”其实特别要求进步,他们在令人窒息的美国战后一片追求物质和金钱的社会气氛里,企图找到精神自由的天地和空气,并且通过漫游、药物和皈依佛教等来寻求升华,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寻求。这是《在路上》的故事。

而《达摩流浪者》讲述的是爬山的故事,其间还有一些男人和女人,印度佛教和寒山的故事。总之,就是他们要告别既定的生活和命运,去寻找新的生活。我看,中国的中产阶层社会需要这本书,因为他们在城市大楼的间隙里讨生活,很多人成为了房奴和工作的奴隶,所以,这本解放之书、自由之书,就会成为大家的梦想。我记得,今年年初的时候,几个诗人出版商朋友和我,曾经谋划开车一路向南,一直到达海南岛,路上祭拜一些无主墓等等,但是最终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繁忙而无法成行。而跟随任何一个旅行团,进行那种傻瓜式和逃难式样的旅游,实在没有意思,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可是,像凯鲁亚克这样的漫游,我们的中产阶层的人们,有多少人有那样的胆量、心志和时间来进行呢?看来,“在路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令人向往和无法实现的梦想了,已经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和情结了。

因此,我盼望我们有自己的凯鲁亚克,去写出来我们自己的《达摩流浪者》和《在路上》,因为这肯定是追求物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出现的精神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凯鲁亚克能够为我们所喜欢,并且能够期待他的其他作品不断地被介绍过来的原因。

转自 《文学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