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十里店 (一)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十里店 (二)

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

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

作者:[加] 伊莎白·柯鲁克 (Isabel Crook) [英] 大卫·柯鲁克 (David Crook)

(1) 安强 高建 译 燕凌 校 (2) 龚厚军 译

ISBN: 978-7-208-06927-5/978-7-208-06928-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890×1240 1/32

229页/321 168千字/229千字

20077月第一版

 

 < BACK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其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防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摘自易文网

作者简介

大卫·柯鲁克,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曾参加西班牙内战中的国际纵队英国旅作战。1940年在中国成都与生于成都的加拿大传教士之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伊莎白相识相爱。随后二人在伦敦结婚,伊莎白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柯鲁克夫妇由英国共产党介绍回到中国,对中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夫妻俩在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深入生活,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写成了极有社会学价值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与《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被英国许多社会学教师指定为学生必读书。1948年,应中共方面邀请,柯鲁克夫妇留在中国帮助培养外语人才,成为参加创办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最早的外籍教师。

——摘自本书内页

About David Crook

Born: 14 Aug., 1910, London

Died: 01 Nov., 2000, Beijing

A committed communist from 1931.

In 1935 David Crook joined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n the next year he went to Spain to join the International Brigades. He taught English in Shanghai and west China, where he met his eventual wife Isabel Brown. They entered Beijing with the victorious Communists in 1949. From then on they taught at Peking First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now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这两本书就像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节点详图,它选取了十里店这样一个普通却又典型的地点,深入跟踪、记录、分析了解放前夕中国农村底层民众所经历和参与的社会变革。

作者的身份很特殊,但这不是令他们的作品变得特殊的原因。这部作品真正的特色在于将活灵活现的现实事件作为主线,让读者觉得那些场景近在眼前,然后穿插些介绍和分析,做到了既生动又严谨。书中大量篇幅都是叙述性文字,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虽然有的人会说它更像小说而不是学术著作——本书一开头罗列了所有人物的姓名和身份,让人恍然觉得接下来该是一部小说或戏剧的开头——但他们忘了,忠实呈现而不妄加评判本来就是一种朴素的学术态度。

作者对十里店的调研投入了大量精力,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以协助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还亲自参加了村里的许多次会议,所以那些对会议场景的描述总能那么栩栩如生。 现实也总像小说那样丰富多彩,不同处境、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村民面对着无法预知的变革采取了形形色色的个人对策,但与那个天翻地覆的历史阶段相比,它们又总显得可以被忽略,所以很多学术著作不会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但“见微知著”这样的词汇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现实意义,读者不难从那些细枝末节中发现社会大环境对这个小村庄的自然渗透。

在历史面前人人都是被动者。当时的村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现在他们该知道了。我们也知道了,虽然与原先的想象多少都有点不同。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柯鲁克夫妇  Isabel & David Crook

目 录

Contents

十里店 (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十里店概况
当地人名单
引子
第一章 日本侵略前夕
第二章 旧社会的支柱与柱基
第三章 国民党退却,共产党进攻
第四章 抗日前线的十里店
第五章 饥荒与抗饥荒
第六章 新中农
第七章 新政府领导十里店
第八章 封建主义的瓦解——第一幕
第九章 封建主义的瓦解——第二幕
第十章 民主改革的成就
尾声 万里长征第一步
附录一 共产党的政策:一个历史的概略
附录二 毛泽东思想
译者的话

十里店 (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

中文版前言
1982年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到达十里店
第二章 工作队来到十里店
第三章 发动尚未翻身的农民
第四章 党员的自我批评
第五章 串连贫雇农
第六章 寨上划阶级
第七章 选举贫农团发起人
第八章 宗派主义
第九章 寨上评议党员
第十章 群众评议党员
第十一章 组织贫农团
第十二章 建立贫农团
第十三章 党和群众
第十四章 建立农会
第十五章 制服老虎
第十六章 傅高林的问题
第十七章 革命知识分子的一些思想问题

第十八章 村人民代表大会和新的村政府
第十九章 第二次划阶级
第二十章 斗争对象
第二十一章 丈量瘦地和肥地
第二十二章 摘帽子
第二十三章 模范家庭妇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
第二十四章 查窟窿找补丁
第二十五章 找更多的填窟窿的土
第二十六章 填窟窿
第二十七章 既往不咎
第二十八章 民主领导的一些问题
第二十九章 党支部面向未来
第三十章 分配果实
第三十一章 全村的总结
第三十二章 工作队回村检查工作
第三十三章 展望未来
附录 张磐石同志给安岗同志的信

 

附    录

Appendixes

Official website of Crook

柯鲁克官方网站

暧昧的村庄革命

革命、翻身、新文明——《十里店》的复调叙述

现实中的历史反思

1937年被国民党黄司令官部队武装袭击过的地方,当时该部队在十里店保长李发奎的协助下对赵庄集市进行袭击

村干部利用喇叭筒下通知

十里店主街上的壁画是农民在土改运动中斗争地主的场面

三名儿童团员,他们在村口站岗放哨,检查过往行人的路条,并向十里店的治安员报告可疑人物

边区政府外事办公室和群众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午餐。左边第一人是李焕山,戴眼镜的是李棣华,桌边的是本书作者之一伊莎白·柯鲁克

工作队员吴舫、何燕凌离村

     
     

Apr. 28, 2010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