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有闲阶级论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作者:[美] 凡勃伦 (Thorstein Veblen)

蔡受百 译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7-100-02362-9/F·285

北京:商务印书馆

开本:850×1168  1/32

19648月第一版

 

 < BACK

About Thorstein Veblen

Born: July 30, 1857

Died: Aug 3, 1929

In full Thorstein Bunde Veblen. He was a political economist and a social scientist who sought to apply an evolutionary, dynam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1899 he published his classic work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which applied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ies to the study of modern economic life, highlighting the competitive and predatory nature of the business world. He coined the term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o describe the display of wealth made by the upper class. With this book he won fame in academic circles.

 

作者简介

1857年6月30日出生,1929年8月3日去世。

作者的全名是Thorstein Bunde Veblen。他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力图以动态发展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1899年他出版了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书中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用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强调了商业社会竞争与掠夺的天性。他创造了“炫耀性消费”这个名词,以描述上层阶级摆阔的作法。这本书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这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对今天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脱离生产工作的人多之又多。而广义的“有闲”就是指远离低级的生产活动。

的确如凡勃伦所说,上层阶级都是远离生产并以此为荣的,下层阶级向上层的攀登也必然是一个逐渐脱离生产的过程。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它创造了条件,许多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完成这种攀登,成为有闲阶级。这不难理解,甚至可以说,很多人活着就是为了尽量闲着。本来算不得什么,但它若和荣誉联姻,形成虚荣的价值观,抹煞事物的本质就要受批评了。比如有闲阶级吃饭,他会认为吃什么不重要,到哪吃怎样吃才重要,这样的人心灵即便没有腐朽,也一定早就扭曲。

凡勃伦还强调有闲阶级具有掠夺的本性。军事活动就是一个代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军事是最早的有闲活动之一,因为专职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必然脱离生产。同时军事也与守护和积累财富、获得荣誉直接相关。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就是西方人的决斗,它基本是只属于上层阶级的习俗,可以看作军事的民间化,它也对掠夺传统的继承。这些论述比较有趣,也比较在理。

同样是谈论阶级,中文版的序言(写于1964年)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凡勃伦进行了批判,认为他抹煞了阶级矛盾,乱用生物进化论。今天我们不再会那样轻易批判人家,这篇评论正可以作为不同阶级理论的对照。

凡勃伦 Thorstein Veblen

 

 

英文原版封面

Original editions

全文 The full text

中文

English

评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原 序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金钱的竞赛

第三章 明显有闲

第四章 明显消费

第五章 金钱的生活水准

第六章 金钱的爱好准则

第七章 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第八章 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

第九章 古代遗风的保持

第十章 遗留到现代的尚武精神

第十一章 信赖命运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三章 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第十四章 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Chapter 1: Introductory

Chapter 2: Pecuniary Emulation

Chapter 3: Conspicuous Leisure

Chapter 4: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Chapter 5: The Pecuniary Standard of Living

Chapter 6: Pecuniary Canons of Taste

Chapter 7: Dress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cuniary Culture

Chapter 8: Industrial Exemption and Conservatism

Chapter 9: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ic Traits

Chapter 10: Modern Survivals of Prowess

Chapter 11:The Belief in Luck

Chapter 12: Devout Observances

Chapter 13: Survivals of the Non-Invidious Interests

Chapter 14: The Higher Learning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cuniary Culture

   

 Jan 23, 2006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