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世间再无这一代

作者:高秋福

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格林尼治村,那里没有这个城市常见的摩天大厦,只有一些老式低层楼房。在这些有点古色古香的楼房里,居住着形形色色的作家和艺术家。在美国文坛上名噪一时的"垮掉的一代"诗人和作家大多居住在这里或附近街区。几年前,我曾去那里,希冀采访他们之中一些人,但因地址欠详,未能如愿。1997年4月初,我再度访问美国,事先打听到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的确切住址。4月6日,我飞抵洛杉矶,随手翻阅当天的报纸,不由一惊:金斯堡已于前一天因肝癌去世。时隔不到四个月,我在电脑上调阅外电,不由又是一惊:这个流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伯罗斯于8月2日因心脏病发作而亡。而早在1969年10月,这个流派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因酗酒中毒而死。这样,"垮掉的一代"作家群的三根台柱均告崩摧,这一文学流派从此烟消云散,成为一个只能供人们研究的历史现象。

"垮掉的一代"发轫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造成的惨祸仍象梦魇一样纠结在人们的头脑中。同时,由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峙,热战甫停"冷战"又开始。美国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异常猖獗,大肆迫害文化思想界的进步人士,弄得美国文坛一片萧条和沉寂。这种情况促使许多美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美国的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并以不同方式发泄不满,进行抗争。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作为反传统主流文化现象的"垮掉的一代"的出现。

"垮掉的一代"文学的首倡者是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或正在大学学习,或刚刚涉足社会,对现实极端不满,但又看不到出路。他们愤世嫉俗,身着奇装异服,不修边幅;他们放浪形骸,性关系混乱,甚至同性恋;他们寻求刺激,酗酒吸毒,终日沉湎在幻境之中。这样做,他们还觉得不足以宣泄心中的积愤,就以嚎叫当歌,以涂鸦为画,以记述自己怪诞经历的文字充作小说。这伙文学青年的代表人物最初是伯罗斯。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结识了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凯鲁亚克、金斯堡、路西安、卡萨迪等人。他们聚集在一起,鼓吹性解放和"开放的人生",主张打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随意挥洒个人的胸臆。他们提出,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作品都是对社会正统及社会禁忌的挑战与反映。

1956年,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及其他》在旧金山出版。翌年,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发表;再过两年,伯罗斯的小说《 裸(我不是敏感词)体午餐》问世。这三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点,震动了美国文坛。人们或许是考虑到他们的诗作特有的跳动(英文字beat)节奏,或许是综观其作品"颓废"(英文字beat也有这种含义)的思想倾向,就以"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来称呼这一新出现的作家群落。

作为一个流派,"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而奇特的文学现象。它滥觞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兴盛于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前后只不过三十多年时间。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生活情况的变化,凯鲁亚克的逝世,伯罗斯移居伦敦,"垮掉的一代"渐趋衰微。1981年,伯罗斯返回美国,又写了小说《死路之地》(1984)、《西域》(1987)、《机会渺茫》(1991),但采用的是传统的写作手法,因为这时他已觉得"垮掉"手法不时兴了。他同金斯堡在晚年把主要精力投到演艺界,同美国一些流行乐师和歌手合作,创作了一些歌曲。伯罗斯晚年还演过电影,作画出售。

"垮掉的一代"被文学史家称为"以扭曲的心理反映扭曲的世界而产生的扭曲的文学现象"。这个群落的作家们对美国社会不满,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他们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作家,在美国文坛上还是留下了一定的影响。1995年,金斯堡的最后一本诗集《世界的迎迓》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96年,他终生创作的结集《诗选,1947-1995》出版,受到书评界的好评。

金斯堡直到逝世前三天还在写诗,并一口气写了10首。其中,有一首题名《名声与死亡》,成为他不平凡一生创作的绝唱。得悉他的死讯,许多读者前往曼哈顿吊唁。在那里的一个寺院,住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焚香鸣钟,按佛教仪规为他举行了葬礼。伯罗斯去世前一天,他写下毕生最后几行诗:

爱?什么是爱?纯天然的止痛剂。

世间有什么?爱。

在堪萨斯州劳伦斯城举行的葬礼上,他终生的莫逆之交威廉·西尔弗伯格将这几行诗散发给250多位悼念者。他慨叹说,"伯罗斯逝世后,美国再也没有几个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了。"悼念者闻此无不鼓掌表示赞同。他的话当然带有不少感情成份,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伯罗斯及其为先导的"垮掉的一代"的追怀。

转自elong网站生于70年代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