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及其前因后果 ::                                     < BACK                                         :: >1970<+itself ::

 

到卢米埃尔的列车上寻找你的椅子

 

卡拉克斯(Leos Carax)!这个最酷的法国导演,这个被称为卡哥(至少我是这样称呼他)的中年人。四月的上海竟为他准备了椅子——也可能是沙发,但估计不会是板凳。

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选取了三部卡拉克斯的电影,而你要知道,他二十年来总共只拍过四部(这次就差《新桥恋人》没选入了),这就是让我惊呼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一百多年那一大堆从大师到末流的法国电影人中,卡拉克斯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了。卡拉克斯曾直言反感好莱坞,不喜欢吕克·贝松,但其本人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世却不得不让我想起那些商业片中的人物——指黑道英雄。甚至以前有消息说,他的电影曾得到黑社会的资助。总的来说,他算不得特立独行,却又与众不同;并非气势凌人,但也不被旁人左右。卡拉克斯让我们认识到,所谓衰老只是皮肉上的变形,每个人都有刻在骨头上的青春。对于那些习惯欣赏好莱坞式矫情的人,我想他们看不到卡拉克斯骨子里的冲动。他就像中弹后的德尼·拉旺(Denis Lavant,演员名),并不一定是想掩饰什么,只是惯于平静地行走。而对于你,只有看到鲜血时才会了解真相(此情节见《坏血》)。

卡哥活着,且身手矫健。但他不属于新浪潮——这一众所周知的法国趣味。可是我们只要谈论法国电影就不可能绕过新浪潮。这个春天,他们派来的是瓦尔达(Agnès Varda)。生于1928年的瓦尔达老奶奶,在26岁时拍了她的第一部电影。至少从年龄上看,她的正茂风华都献给了新浪潮(新浪潮始于1959年)。

客观地说,中国观众对瓦尔达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她的性别。倒不是她的性别有啥特异——目前人类性别一共就男女两种,当然以后怎样我不敢讲——而是她常常被冠以女性主义的名号。的确,瓦尔达的作品有一部分确实是女性主义研究的范本。比如《一个唱,一个不唱》(L'Une Chante, l'Autre Pas)之类,以不同女性的生活为载体,探讨女性与法国社会的多种关系:背叛与被背叛、堕胎、职业与家庭……。另一位法国女性,萨特的老伴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曾说过,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她们是后来变成女人的(大意)。我想,瓦尔达肯定同意这句话,因为她也是这样演化的。但她并没有拘泥于自己的性别。事实上,在女性题材这一点上我认为瓦尔达还没有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ovar)专注。所以在这次回顾展上,入选的瓦尔达作品是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有女性题材也有非女性题材,有故事片也有纪录片,有长片也有短片。而总共六部的数量,足以让瓦尔达成为一种时尚。

尽管在我看来,卡拉克斯和瓦尔达是影展的焦点,但法国电影却有更多的类型,几乎包含了所有。浪漫的法国人擅长幻想,那些虚妄发展到顶峰就会成为先锋文化。我们对德国表现主义混杂着理性的天马行空印象深刻,但是法国人更能放开手脚。让·谷克多(Jean Cocteau)、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等就是榜样。还有他们的悬疑片大师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把玩观众心理的能力堪比希区柯克。太多的电影,太多的导演,太多的影像冲动,这大概就是法兰西吧。

 

你可能已经知道,在电影的发源地,是卢米埃尔将电影列车开进了车站。但你更该知道,那个车站不是终点。就在这个也许阳光灿烂也许阴雨绵绵的四月,火车将开往上海。而在那些车厢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椅子。

********************************************************************

注:这篇短文是为上海《生活周刊》(2005年3月24日-30日)所写。事实上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从北京来到上海后缩水了一半,早已不成气候。

20053

 

  :: 1970及其前因后果 ::                                       < BACK                                        :: >1970<+it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