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大革命与乌托邦

 

主编:张穗华

ISBN: 7-5001-0980-6

丛书名称:《信使》精华丛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9月第一版

 

 < BACK

片断

(选自洛朗斯·库达特《自由,平等,狂欢!》)

跳起卡马尼奥拉舞!

大炮轰鸣万岁!

歌曲一向是为民间舞蹈伴唱的,而在革命的氛围下又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仅仅这一时期就有两千多首歌曲出现。由于社会上有一半成年人是文盲,所以歌曲就成了传播革命道理的有力工具。爱国歌曲、市民歌曲和讽刺小调传遍大街小巷。有的时候,爱国歌曲与保皇歌曲之间还会爆发唇枪舌剑的战斗。街头歌手到处可见,他们常引来成群的人同他们一起引吭高歌,通常是一些家喻户晓的老歌,只是填上了新的歌词。

人们随时随地都在唱歌,在广场上唱,在民众集会上唱,在监狱里,剧院里,甚至在国民公会的讲坛上也唱。一次有个公民竟然在法庭上也唱了起来,遭到丹东一通斥责,说这简直是“唱歌狂”。他喊道:“我本人生性也有相当程度的法国式狂热,但是我要求从今以后在国民公会的法庭上发言只能说话,不许唱歌。”那几年,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能编成歌来唱,国家大事、舆论的变化,甚至国民公会的法令都成了编唱歌曲的题材。那一时期展开的一切斗争,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在歌曲中有所反映。

每一次民众起事老百姓都唱歌。伟大的革命“日子”,有时会以自发的狂欢为尾声,比如1789105日和6日这两天,将近七千名义愤填膺的巴黎妇女向凡尔赛进军,她们冲进皇宫,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路易十六就是在一大群狂呼劲舞开怀大笑的民众包围下押回巴黎的。

理性女神的胜利

17931110日,为庆祝自由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联欢节。巴黎歌剧院的一位女演员扮演理性女神。颂歌悠扬,一队彩车徐徐驶出,车上满载鲜花、紧跟在后面的是被戏称为“长裤汉”的过激共和党人。儿童、民众团体成员和行政机构官员,他们伴送着理性女神来到大教堂外临时搭设的一座假山脚下,女神象征性地解下了缚在一个黑奴身上的枷锁。象征皇室和教会的物件被抛人黄火付之一炬,人们在黄火四周为博爱而翩翩起舞、开怀痛饮,直到东方破晓。联欢节过后,圣母院遂成为“理性殿堂”。对理性的崇拜很快便传遍法国各省,各地教堂纷纷改作俗用。

共和国二年上半年(1793年秋至1794年春)的非基督化浪潮,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掀起的。巴黎和外地各省的农村,到处举行奇形怪状、乱乱哄哄的游行。参加狂欢集会的人们,披挂着传教士的服装,扮作神父或教皇的模样,骑着驴子、猪和山羊(这些牲畜也戴着十字架、主教冠和圣经),他们就这样嘲弄教会和一切既存的权力。到处上演滑稽的哑剧,人们拿圣餐杯喝酒,他们赶着马车,车上堆着圣水钵、忏悔室、圣体盒、圣徒像、十字架。前贵族的封建徽号、木雕的百合花(君主的标志)以及外国国王或教皇的模拟像……车队过处掀起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鼓噪。然后,人们把车上装载的这些非同寻常的东西胡乱卸下,扔进熊熊燃烧的火堆。大家绕着火堆或自由树跳起法拉多拉舞,狂饮“共和派的圣水”——葡萄酒。

本站简评

书是新书,但收集的文章都是早些时候写就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使》杂志内容涉及面广,关注社会、人文、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本书根据文章主题,如书名所示:法国大革命和乌托邦思想,汇集了几年中该杂志上谈论这两个主题的作品。作者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有当代的,也有近代的。

大革命和乌托邦都是以集体主义精神为出发点的,它们同样都包含着自由、平等、狂欢以及专制、牺牲等含义,也同样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智者并不总是站在亮处,而群体的激情却时时偏离正轨。后于法国大革命和乌托邦幻想的我们,可以旁观性地发表一些冷静的看法,作出类似如下的总结。“在政治领域里进步这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19世纪的战争本来已经比18世纪及以前历代的战争残酷得多了,而20世纪的战争较之19世纪就更加惨烈,更加血腥。”

“在巴黎,印小册子的工场生意好得出奇。你都难以从门口挤到柜台前面去。所出产的二十种册子里总有十九种是鼓吹革命的。”

革命以后,法国人对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崇拜达到了顶峰。有人说他是“从空中抢过了闪电,从暴君手中夺过了王权”。

被称为“无短裤党”的劳苦大众支持革命,开始将正义握在自己手中,而逐渐被极端分子所控制。

恐怖控制时期,不让被告有辩护证人或律师。图为被告到庭受审,被手一指就判为有罪。

法国插图画家艾伯特·罗比达(1848~1926)的这幅版画,表现了拉伯雷在16世纪时所想象的乌托邦社会。

《在车床上工作》,苏联画家、设计家、雕刻家亚历山大·杰伊涅卡(1899~1969年)作。

北方-南方

《人类状况》,越南画家董丁生作。

目录

2  自由,平等,狂欢

12 安的列斯群岛,为“全民自由而战”

23 雄鹰和狮身人面像——波拿巴在埃及

32 共和之梦

36 诗歌、自由和革命

44 中国: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5O 潘思:一位反时君主政体却想拯救国王生命的

53 兆民:东方的卢梭

58 共和国的荣誉公民

66 西哀士、赫尔德、歌德:普遍性与国家特殊性

74 1789年精神

77 继往而开来的革命

86 一个理想和它的遭际

98 新世纪宣言

1O3 一个聚讼纭的观念

1O4 我们需要乌托邦吗?

112 天堂的失败

119 柏拉图的寓言

122 梦想与现实

123 阿赫塔顿,太阳之城

128 黄金时代

131 美国的试验地

137 4338年的乐园?

144 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154 是我们时代的乌托邦吗?

155 学无止境

159 中国的乌托邦:“大同之世”(节选)

166 一个新世界

178 国际社会是神话吗?

184 人类的共同点

192 西方的神话

200 寻找和平、繁荣与正义

   

  Apr 11, 2004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