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作者:[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罗国祥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12846-9

开本:850×1168mm 1/32

390 239千字

201612月第一版

 

 < INDEX

当进入了并非自然地给予人的领域——即进入天文空间或微观实在中——时,科学在计算方法上显示了多少的创新,在涉及知识理论问题上就显示多少的保守。

如果他者只是一些思想,那么他们从此就不是处于我所看到的他们的身体后面,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不处在任何地方。

通过把模糊的关系构成为与他人关系的标准形式,通过把我所遭遇到的对象放入近景,人们并没有避免掉通过外在的自我性来承认自我性的肯定知觉:模糊关系返回到其自身和其条件。

触,就是被触。应该这样理解:事物是我的身体的延伸,我的身体是世界的延伸,通过这种延伸,世界就在我的周围——虽然我不能触及我的运动,然而这种运动却完全是在和我的接触中构成的——应该将触和被触理解成互为表里的——处在触中的否定性(我不能降低这种否定性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否定性使得身体不是经验事实,并使身体有了本体论意义)。

肉身是镜子现象,镜子是我与我的身体关系的延伸。镜子=事物的一个图像(Bild)的实现,我-我的影子的关系=(语词的)本质(Wesen)的实现:事物的本质的取出,存在的薄皮或其“显象”的取出——自触、自看,就是从自我中取得这样的镜像片断。

Synopsis

It's an unfinished book contains Merleau-Ponty's  manuscript and working notes, and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best presentation of his later ontology.

内容简介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后期的最重要的著作。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区分主题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梅洛-庞蒂在此书中,借助于其新的哲学概念,批评了反思哲学,包括胡塞尔以及自己早期哲学的不彻底性。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About Maurice Merleau-Ponty

Born: Mar 14, 1908

Died: May 04, 1961

French philosopher and public intellectual. He studied at the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in Paris and took his agrégation in philosophy in 1931. He was the leading academic proponent of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in post-war France.

作者简介

梅洛-庞蒂,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在存在主义盛行年代与萨特齐名,是法国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等。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译者简介

罗国祥,武汉大学教授,出版理论和文学译著、学术专著、中、法双语编著共21部,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论非人》、《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等,专著有:《当代外国文学概论》(合著)、《20世纪西方小说美学》(独著)等。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告读者
可见的与自然:哲学探究
反思与探究
探究与辩证法
探究与直觉
交错与交织
附录
前客观存在:唯我世界
研究笔记
索引

莫里斯·梅洛-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属于梅洛-庞蒂的“存在与虚无”,既是自己理论的表达,也比照他人理论,其中涉及多位哲学家理论,甚至包括量子力学,不少篇幅基于否定性和反思性思维,或者不知道是否该叫做反思的反思。

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确切地说就是作者的手稿,所以可能是不完善的,不过已经容纳了足够多内容。

与正文的诘屈繁复相比,后面的读书笔记更短小易读。克劳德·勒弗写的“跋”风格也跟作者很像。

令人困惑的是书中的大量超长段落,无论从节奏还是内容它们都应该至少分成10段,说明作者对他人感受的感知力可能比较迟钝,这样的人建立的知觉现象学靠得住吗?

     
     
   
 

Nov 18, 2024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