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从《人的权利》到罗伯斯庇尔的革命观念

Revolutionary Idea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om The Rights of Man to Robespierre

作者:[英] 乔纳森·伊斯雷尔 (Jonathan Israel) 著

米兰 译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丛书:汗青堂

ISBN: 978-7-5139-3185-4

开本:1/16

816691千字

202011月第一版

 

 < INDEX

海伦·玛利亚·威廉姆斯与法国女权主义者奥兰普·德·古热类似,致力于民主、黑奴解放和女权运动。她强烈反对罗伯斯庇尔及其前辈马拉——奥兰普·德·古热、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埃塔·帕尔姆·德·埃尔德斯和大革命期间其他卓越的女权主义者,以及法、德、荷、英所有重要、高尚、知名的女性作家、知识分子和评论家。她与潘恩、巴洛、赫福德·斯通、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的看法一致,认为罗伯斯庇尔并未将大革命推向顶峰,而是破坏并摧毁了大革命。

费勒警告说,启蒙哲学家之所以获得影响社会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吸引了年轻漂亮的女子。

加勒比革命之所以在19和20世纪早期被人低估与无视——甚至连法国作家也是如此——是因为它主要由黑人参与,而且挑战了欧洲帝国主义的统治。事实上,这场革命迅速发展成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

宗教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必须认真地加以保留。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反对去基督教化运动的积极分子,不赞同他们给宗教安排的地位,这一点成了日后罗伯斯庇尔派和埃贝尔派之间冲突的必要组成部分。

法国大革命特有的奠基作用在于它给后来发生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所有革命提供了养料,其中既包含现代共和主义、君主立宪制、民主制的轮廓,也包含了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与立宪原则定义了现代政治世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场把民主看作追求大多数人福利的民主革命,它把促进所有人作为社会整体的福利的任务交给政府,力求解决经济上的不平等,而不仅仅是维持秩序并捍卫财产权。它第一次持续尝试建立一种以世俗性、受过教育的、追求幸福、人权为基础的现代性。它力求使结合了机会均等的“社会自由”最大化。这一切让法国大革命成为现代历史的独特中心,与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多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赫尔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工作30年,后来被任命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代欧洲史教授,2016年退休。

——转自豆瓣网

译者简介

米兰,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现居巴黎。西方现代史爱好者,译有亨利·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幸存》。

——转自豆瓣网

Synopsis

The book demonstrates how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set in motion by radical eighteenth-century doctrines, how these ideas divided revolutionary leaders into vehemently opposed ideological blocs, and how these clashes drove the turning points of the Revolution. It ended in the Terror represented a betrayal of the ideals of the Enlightenment rather than their fulfillment.

About Jonathan Israel

Retired research professor of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ies,Princeton,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或许没有哪段时期比法国大革命时期更加炫目。然而,最近几十年来,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社会力量激发和塑造的,忽视了自由、平等这些抽象概念。在本书中,作为研究启蒙运动重要历史学家的乔纳森·伊斯雷尔,以革命思想为立足点,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种思想和流派作为解释和探讨法国大革命起源、发展及终结的基础,为读者展示了革命思想如何从18世纪的激进思潮中生发而出,又如何将革命的领导者分化成激烈冲突的阵营,乔纳森·伊斯雷尔对秉持不同革命思想的法国政治精英之间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人类思想的交融、碰撞,共同勾勒出了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转自豆瓣网

乔纳森·伊斯雷尔 Jonathan Israel

目 录 Contents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致 谢
前 言
1章 导论
2章 报业革命
3章 从三级会议到国民议会
4章 “人的权利”
5章 大革命的民主化
6章 僵局
7章 对教会的战争
8章 斐扬派的革命
9章 “总革命”的开始
10章 革命之夏
11章 分崩离析的共和派
12章 “总革命”:从瓦尔密战役到美因茨陷落
13章 世界上第一部民主宪法

14章 教育:保卫大革命
15章 黑人的解放
16章 罗伯斯庇尔的政变
17章 颠覆大革命核心价值
18章 去基督教化运动
19章 “恐怖统治”
20章 恐怖统治的最后岁月
21章 热月政变
22章 后热月政变时期
23章 “总革命”在荷兰、意大利与黎凡特
24章 失败的大革命
25章 总结:作为激进启蒙运动产物的大革命
人物群像
注 释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克鲁泡特金写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开篇就重点强调它观念与行动合一的特点,因为这种结合并不容易发生。这本书就再次印证了这个观点,它本来应该集中论述各种思想流派的起伏变迁,但却不能完全摆脱具体事件的介入,所以基本还是把各种活动都描述了一遍。

本书结构比较简单,它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把大革命时期纷繁多样的思想呈现在人们面前,涵盖比较全面,并且不时比较它们与启蒙思想的异同,尤其强调那些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地方。另外,它还使用了一定篇幅展示法国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例如与之紧密联系、在西方不被重视但实际影响很大的拉丁美洲革命。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栋,相较而言,本书最后一章收尾还算有质量,总结很清晰,人物群像对100多个人的简要概括也具有资料意义。书中“吉伦特派”使用的是“布里索派”这个别称,人物群像中有说明,作者认为“吉伦特派”是个有误导嫌疑的名称。

伏尔泰遗体葬入先贤祠,1791年7月10日于巴黎

袭击杜伊勒里宫,法国画派作品,1792年8月10日

处决路易十六,1793年1月21日革命广场(前身为路易十五广场,1795年更名为协和广场)​

1793年1月24日葬入先贤祠前,米歇尔·勒佩勒捷的尸身停放于皮克广场(今旺多姆广场)进行“展示”​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作品,马拉凯旋,1793年4月24日

逮捕夏洛特·科黛,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作品,1793年7月14日巴黎

     
     
   
 

Oct 24, 2024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