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玛利亚·威廉姆斯与法国女权主义者奥兰普·德·古热类似,致力于民主、黑奴解放和女权运动。她强烈反对罗伯斯庇尔及其前辈马拉——奥兰普·德·古热、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埃塔·帕尔姆·德·埃尔德斯和大革命期间其他卓越的女权主义者,以及法、德、荷、英所有重要、高尚、知名的女性作家、知识分子和评论家。她与潘恩、巴洛、赫福德·斯通、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的看法一致,认为罗伯斯庇尔并未将大革命推向顶峰,而是破坏并摧毁了大革命。
费勒警告说,启蒙哲学家之所以获得影响社会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吸引了年轻漂亮的女子。
加勒比革命之所以在19和20世纪早期被人低估与无视——甚至连法国作家也是如此——是因为它主要由黑人参与,而且挑战了欧洲帝国主义的统治。事实上,这场革命迅速发展成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
宗教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必须认真地加以保留。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反对去基督教化运动的积极分子,不赞同他们给宗教安排的地位,这一点成了日后罗伯斯庇尔派和埃贝尔派之间冲突的必要组成部分。
法国大革命特有的奠基作用在于它给后来发生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所有革命提供了养料,其中既包含现代共和主义、君主立宪制、民主制的轮廓,也包含了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与立宪原则定义了现代政治世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场把民主看作追求大多数人福利的民主革命,它把促进所有人作为社会整体的福利的任务交给政府,力求解决经济上的不平等,而不仅仅是维持秩序并捍卫财产权。它第一次持续尝试建立一种以世俗性、受过教育的、追求幸福、人权为基础的现代性。它力求使结合了机会均等的“社会自由”最大化。这一切让法国大革命成为现代历史的独特中心,与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多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赫尔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工作30年,后来被任命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代欧洲史教授,2016年退休。
——转自豆瓣网
译者简介
米兰,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现居巴黎。西方现代史爱好者,译有亨利·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幸存》。
——转自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