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杀死一座城市:缙绅化、不平等与街区中的战斗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作者:[美] 彼得·莫斯科维茨(Peter Moskowitz) 著

吴比娜 赖彦如 译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703-2507-8

开本:880×1230mm 1/32

格式:azw3

843KB/284198千字

20227月第一版

 

 < INDEX

缙绅化,最根本的意思,是将城市原本为穷人和中产阶级提供的空间,改成为供有钱人累积资本使用。

缙绅化这个词由英国社会学家鲁思·格拉斯(Ruth Glass)在1964年提出,在她的书籍《伦敦的改变》(London: Aspects of Change)中,葛拉斯描述伦敦的某些小区,因为来自乡村中产阶级“缙绅”的进驻,产生的扰动与不安。

缙绅化为城市带来金钱、新的居民、整建后的房地产,但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它让城市变得难以负担,抹杀多样性,城市因此难以孕育独特、大胆的文化,缙绅化消毒净化了一切。

贫穷的小区当然应该绿化,拥有好的街道、公共交通,但在我们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下,小区环境改善却意味着原本的住民要遭到迫迁。唯有当我们重新规范,制度化地保留系统里的部分土地,让穷人能住得起,或至少提供补助,美国城市里的居民才能更安稳地定居。

1990年代早期,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时期,纽约市警察局长比尔·布拉顿(Bill Bratton)发扬了“破窗”(broken windows)执法,针对随手扔垃圾、横越马路这样影响“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小罪也逮捕开罚,以避免更大的犯罪产生。这种执法方式特别冲击有色人种和贫民,但即使是最开明的纽约市长如布拉西奥也大力实行这套策略。

Synopsis

From apparently look, the book is a hard-hitting expose, that reveals who holds power in our cities-and how we can get it back. It explores the massive, systemic forces behind gentrification in New Orleans, Detroit, San Francisco, and New York. The deceptively simple question of who can and cannot afford to pay the rent goes to the heart of America's crises of race and inequality.

About Peter Moskowitz

A former staff writer for Al Jazeera America, a graduate of Hampshire College and the CUN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内容简介

房租不断上涨、连锁品牌入驻、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地文化逐渐消失——这就是缙绅化:旧社区在重建后因地价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迁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往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生活。缙绅化的进程一再深入,未来的城市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公正合理的空间,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书通过对美国四座大都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重大变迁的回溯和分析,指出所谓缙绅化是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政策倾斜的支持下,驱赶城市中的穷人,聚集更多精英富人,让贫富两极分化的一个过程。资本的大量流入,逼迫原生社区与文化妥协退让,群体驱逐之下,城市从充满回忆的故居变成精致而巨大的空洞。

谁是城市的掌权者?民众要如何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彼得·莫斯科维茨的镜头巨细靡遗,带我们逐一拜访那些负担不起住房的困窘家庭,了解破坏性住宅政策如何在政商联合下被制定出来,揭露了推动大都市缙绅化背后环环相扣的庞大力量。

——转自豆瓣网

作者简介

彼得·莫斯科维茨(Peter Moskowitz

自由记者,毕业于汉普郡学院和纽约大学新闻研究院,为《卫报》(Guardian)、《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新共和》(New Republic)、《连线》(Wired)、《石板》(Slate)等多家媒体供稿。曾任职于美国半岛电视台。现居纽约。

——转自豆瓣网

目  录

Contents

引言

第一部 新奥尔良

1章 挣扎
2章 缙绅化如何运作
3章 破坏是为了重建

第二部 底特律

4章 新底特律
57.2
6章 白纸状态怎么来的?

第三部 旧金山

7章 缙绅化的城市
8章 成长机器
9章 不平等的新地理学

第四部 纽约

10章 挽歌
11章 纽约不属于人民
12章 反击

结语 许一个不被缙绅化的未来

致谢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彼得·莫斯科维茨 Peter Moskowitz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主观、简单、片面是作者的最大特点,眼中只有种族和迫迁,把缙绅化当作纯粹反面,阻碍了深入全面研究,所以也就无法提供真正有意义的建议——他确实提了,但或局部,或空泛,都是看上去正确却难以实施。

即使同样只看表面,换一个角度,缙绅化也完全可以理解成环境提升,城市走向整洁有序,商业设施具有更高质量。关键问题在于它是为了人,还是为了资本而存在。居民流动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状况,就像每个人的事业有成功有失败一样,一劳永逸地固守一地做同一种工作本来就不现实。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作者建议里也提到,加薪或许就能让原居民继续生活在升值后的地段,但“薪”从何来?

城市居民会因各种各样的的原因“迫迁”,比如工作转换,儿女上学,缙绅化也可以作为原因之一。即使迫迁,为什么不可能为迁入区带去生机,作者当作宝贝的廉价餐饮是否可以在新区重新繁荣?就像中国的某些郊县,环境质量不高但仍热闹非凡。

由于因果逻辑比较混乱,作者最终并没有围绕缙绅化的实质属性展开。他不是不知道种族歧视是更本质的问题,有色人种迫迁是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却常常忍不住嫁祸于缙绅化。另外,儿时记忆只是矫情的必需品,到退休年龄时周围环境要还跟儿时一样,你还真当是好事了?为什么想当然地认为新的生活模式不可能造就更有质量的新文化?

     
     
   
 

Jan 29, 2024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