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悲哀”,指的是西方的现代性所包含的对人性的双重解释,即一方面认为人有权利从各种外在的社会制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认为这种解放与资本主义造成的剥削和殖民主义侵略的悲哀不可分割。
人永远是一个不完美的、屡遭苦难的生命体,其需求总是要超过他的能力。
根据霍布斯式的契约论,是人民缔造了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而在福柯看来,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造就了人民。......其实,福柯和霍布斯除了都是光头外,还有更多共通点。当福柯谈到每个人同所有人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以及进一步间接提到基督教的分化的自我——“以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总存在的内部斗争”(Foucault
1980:208)——之时,这种共同点就更加明确了。
自然法(natural law)与神创论(Divine
Providence)之间的亲缘关系,是由那些显而易见的剧烈变迁所开创的神学连续体的一部分,人们把这些变迁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人文化”(humanization)和启蒙运动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人文化和世俗化的后果就是把无所不在的神性转交给至少同样值得敬畏的自然(Becker1932,Funkenstein1986:357-358)。
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学除民族志外什么也不是。倒过来说会更好些:民族志要么是人类学,要么什么也不是。
About Marshall Sahlins
Born: Dec 27, 1930
Died: Apr 21, 2021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educator and activist, who was born into a family of Russian Jewish
immigrants and grew up in suburb of Chicago. He was best known for his
ethnographic work in the Pacific an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y.
作者简介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
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家族。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的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转自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