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入菩萨行导论

 

作者:释如石 著

高雄:谛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 9789578818439

266

20161月第一版

 

 < INDEX

任何一个人在轮回中生生死死的次数,实在难以估计;而无数次的生,便有无数个生父或生母。所以,每一个有情都可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而且个个恩情似海,难以酬报。

因为一切诸法皆依缘而生,不能独立自存;救度与被救度者双方,同样是相依相待才能成立的。所以佛、菩萨也离不开苦难的众生,若无须济度的众生助成,则菩萨亦无从圆满其愿行而成就无上佛果。可见有情众生一如诸佛,是吾人修学佛法必不可少的助缘。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温文悦人心。

若汝见白骨,静卧犹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

轮回虽极苦,

虽然轮回是如此地痛苦不堪,

痴故不自觉。

但是愚痴的众生却毫不自觉。

众生溺苦流,

对于那些沈沦在痛苦洪流中的众生,

鸣呼堪悲愍!

的确是应该心生悲愍而志求无上菩提啊!

作者简介

释如石(1952年-),原名陈玉蛟,台湾佛教人士与佛教僧侣。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之后投入藏传佛教研究,曾译数本藏语佛教文献。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我看的是“导论”与“译注”的合订本。由于以往很少接触大乘理论,这本书我看得相当不习惯。主要问题还在寂天的《入菩萨行论》原著,从中感觉到了不少倚赖外物的变相我执。其中数品道理找不到来龙去脉,以致说教多,辩证少,总体逻辑不完备,可能需要其他经书补全,否则很多理论都缺少足够坚实的落脚点,无法令人完全信服。不过以莫须有的惩罚吓唬人实在没必要。

实际上对于苦乐、罪堕,人靠感受,佛靠推理,有些人亲身感受到的快乐,佛却定性为痛苦,所以这里存在一道鸿沟,亟待以高超的理论技巧去填平。

《入菩萨行论》以偈颂体写成,所以更适合用于祈祷。

目  录  Contents

自序

再版序

三版序

《入菩萨行》导论

一、寂天传略考
二、《入行》与《学集》的关系
三、《入行》与《学集》创作过程拟构
四、《入行》的内容与科判
五、《入行》的特色
六、《入行》对印藏佛教的影响
七、《入行》的相关注疏

附录 发心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的心理功能

一、前言
二、发心之意义
三、发心在宗教实践上的心理功能

《入菩萨行》译注

译注说明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护正知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进
第八品 静虑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回向

附录 中国藏传佛教“修心”文集

一、前言
二、《修心八颂》
三、《佛子行三十七颂》
入菩萨行集要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护正知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进
第八品 静虑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回向
藏译跋

     
   

 

   
 

Feb 11, 2023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