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

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 Stewart Brand, The Whole Earth Network, And The Rise Of Digital Utopianism

作者:[美] 弗雷德·特纳 (Fred Turner)

张行舟 王芳 叶富华 余倩 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19663-8

丛书:东西文库

开本:720mm×1000mm 1/16

格式:epub

449KB/294350千字

20135月第一版

 

 < INDEX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波希米亚文化下的旧金山与南部新兴的技术中心硅谷之间,布兰德组织了一群人和一批出版物,共同发起了一系列的跨界交流活动。1968年,布兰德把这两个圈子的人汇聚到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出版物——《全球概览》中。

反主流文化的许多人意识到,控制论的世界观不是基于垂直的层级体系和自上而下的权力流向,而是围绕能量与信息的循环往复而建立的。

富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取的专利网格穹顶深受整个西南部公社的青睐。他独创的一些概念,如“张拉整体”、“协同作用(synergy)”和“宇宙飞船地球(Spaceship Earth)”等,常常出现在有关建设另类社区的必要性和途径的讨论中。

四个相互重叠的社会群体在《全球概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以大学、政府、工业为基础的科技群体;二是纽约和旧金山的艺术群体;三是旧金山湾区的迷幻剂群体;最后还有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各地兴起的嬉皮士公社。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富勒和维纳提供了一种工具的使用的观点,这与返土归田的年轻人的迁移非常契合;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期,贝特森所提供的“世界本身是一个系统,居民又是这个系统的潜在影响因素”的观点,又支撑着新公社主义者向美国主流社会的回归。

1986年,电台DJ、对感恩而死乐队了若指掌的牛人戴维·甘斯(David Gans)加入了WELL。随他一同到来的是大批“死人头”,这些付费用户围绕感恩而死乐队没完没了地闲扯,多年来一直是WELL的主要收入来源。

“赛博空间”第一次被用来描述刚刚出现的电信与计算机网络的交叉路口的概念,计算机评论家约翰·佩里·巴罗成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使用这一名词的第一人。

About Fred Turner

Born: Apr 04, 1961

The Harry and Norman Chandler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former department chair. He had also taught Communi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s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作者简介

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总监。弗雷德还具有十年的新闻记者经验。著有《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和《战争回响:美国的越战记忆》。

——摘自本书

Synopsis

The book shows the whole scene how cold war technology met hippie communalism to produce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ELL, Wired, and everything that followed. It traces the previously untold story of a highly influential group of San Francisco Bay–area entrepreneurs: Stewart Brand and the Whole Earth network. The author chronicles how the counterculture tenets of communal living, collaboration, and utopianism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World Wide Web.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大众眼中,计算机只是冷战中冰冷的机器,然而到了90年代互联网到来之时,计算机却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模拟出了一个数字乌托邦般的协同体,而这正是曾经最反对冷战的嬉皮士们的共同愿景。

本书正是探索这次非同寻常,且颇具讽刺意味的变革的第一本书。作者挖掘出那些在旧金山湾区的先驱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和他的“全球网络”鲜为人知的故事。1968年到1998年期间,通过《全球概览》、“全球电子链接(WELL)”和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连线》杂志,布兰德和他的伙伴们长期扮演着旧金山嬉皮士运动和新兴科技聚集区硅谷的中间人的角色。正由于他们富有远见的努力,反主流文化分子和科技人士一同重新定义了计算机的形象:计算机是解放自我的武器,计算机建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社区,计算机还让人们能更大胆地拓展社会的新疆界。

——转自豆瓣网

弗雷德·特纳 Fred Turner

目  录  Contents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引言

第一章 计算机隐喻的政治变迁

封闭世界:被遗忘的开放性
科技与意识的反主流文化信仰

第二章 当布兰德与反主流文化和控制论相遇生态学,另一种政治

控制论在艺术领域
综合设计师:马歇尔麦克卢汉与巴克敏斯特富勒
印第安人,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

第三章 《全球概览》中的信息技术

意识群体
《全球概览》作为一种网络化论坛
变革的工具
《全球概览》中所没有的

第四章 让“全球”数字化

让计算机“个人化”
自给自足的终结和共同进化的崛起
软件,黑客,以及反主流文化的回归

第五章 全球电子链接(WELL)的虚拟性与社区性

WELL是什么?
新的科技与经济网络
WELL—经济上的异质分层结构
虚拟社区框架的输出
变赛博空间为电子边疆

第六章 网络化的新经济

MIT——回到未来
创建全球商业网络
作为联网创业家的凯文凯利
原子代表过去,网络代表未来

第七章 《连线》

创办《连线》
新技术,新经济,新权利
《连线》中的“全球”
当新公社主义者遇上新右派
互联网即新千年

第八章 网络模式的胜利

未曾发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联网模式下的文化创业精神
乌托邦的暗面
历史终结的终结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中文书名如果没有副标题,那从名字到出版社再到封面设计,看上去都像IT读物。再看英文原标题,发现中文副标题才是原先的书名,而原先的副标题里明确把斯图尔特·布兰德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这就不奇怪书中为什么大半篇幅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出没。可以说这是翻译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其实这本书基本就是新公社主义观念史,它归属于1960年代由控制论启发的反主流文化潮流,是以冷战格局下民间反军工联合体情绪为起点的。

反对垂直等级结构、主张个体直接改造世界的维纳、富勒成为意见领袖,斯图尔特·布兰德则务实地将波希米亚色彩的反主流文化和技术公社联系起来,通过各种跨界交流和他的“全球”系列产品,把人类带向心灵、技术化的社会以及自然的融合,乔布斯和硅谷精英就位于这个线索末端。另外,感恩而死乐队真是无处不在,它甚至是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区WELL的重要支持。

本书缺点在于语言不够简练。

附   录

Appendixes

Official website of Fred Turner

作者官方网站

 

   
 

Oct 29, 2021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