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以剥削穷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恢宏殿堂的正对面,梅诺基奥展示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种宗教信仰之中,所有成员全都是平等的,因为上帝之灵驻于所有人中。
这个时期的天主教会正在两线作战:一条战线上的对手,是不愿遵循反宗教改革范式的古老和新生的高雅文化,而在另一条战线上的对手,则是大众通俗文化。
此理之于上帝,正如它之于世间万物,皆由不足而趋至善,就像一个婴儿,在母亲腹中时无识亦无生,但出生之后,便为有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开始有识。因此,上帝在与混沌同在时是不足的,无识亦无生,但后来,祂在这个混沌之中长之广之,于是开始有生并有识。
或许,正是出于梅诺基奥对基督教核心教义——主要是三位一体这一教义——的拒绝,他才和这个时期的其他异端分子一样,怀着好奇之心转向了《古兰经》。
在工业化以前的欧洲,交通的原始状态导致了即便是最小的定居点,也至少拥有一座由水力或风力驱动的磨坊。磨坊主这一职业也就因此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他们在中世纪的各个异端教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再洗派教徒中尤为举足轻重,这并不令人吃惊。
内容简介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转自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