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Le démon de la théorie: Littérature et sens commun

作者:[法] 安托万·孔帕尼翁 (Antoine Compagnon)

吴泓缈 汪捷宇 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18569-4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开本:635×965mm 1/16

格式:azw3

478KB/283271千字

20176月第一版

 

 < INDEX

理论与其说是理论还不如说是某种信念、教条,或者说是意识形态。有多少个理论家就有多少种理论,在实验科学不太管用的领域里更是如此。

自6世纪以后,希腊人将寓意命名为hyponoia,即世人在《荷马史诗》中发现的隐义或深意,其目的是为已然陌生的故事提供一个说得过去的意义,为神祇在今天看来十分荒唐的行为进行辩白。

如果读者在《巨人传》中发现了什么惊世骇俗的意思,那就如同在荷马或奥维德的书中发现基督教含义一样,谁发现谁负责,与作者本人无关。

一方面,作为常识,风格的确存在,它理所当然地属于后天获得的文学理念;另一方面,风格就像意图、指涉一样,是一种大家迫切需要摆脱的幻象。

朗松认为,当你开始对封面上的署名感兴趣,当你赋予文本最低限度的历史背景,并放下文本去了解一点点历史时,你就是在做文学史了。

理论追求的目标是常识的崩盘。理论抗拒常识,批判常识,将常识斥之为一系列(作者的、世界的、读者的、风格的、历史的、价值的)幻象,文学研究若想成为真正的文学研究就必须摆脱这些幻象。

About Antoine Compagnon

Born: Jul 20, 1950

Professor of French Literature at Collège de France, Paris, and the Blanche W. Knopf Professor of Frenc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He received honorary degrees from King’s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Liège, and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问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索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有《第二手资料:引述手法》(Seuil,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Seuil,1983)、《现代性五悖论》(Seuil,1990)和《反现代者》(Gallimard,2005)等。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目  录  Contents

 

序言:爱罢何所余?

理论与常识
理论与文学实践
理论、批评、历史
单一理论或多个理论
“文论”或“文学理论”
简化为要素的文学

第1章 文学

文学的外延
文学的内涵:功能
文学的内涵:内容的形式
文学的内涵:表达形式
文学性或偏见
文学就是文学

第2章 作者

论作者死了
“意图”(voluntas)与“行为”(actio)
寓意与文献学
文献学与阐释学
意图与意识
对齐法
“第一手信息”
意图或一致性
反对意图论的两个论据
回归意图
意思非意义
意图不同于构思
关于意图性的推定

第3章 世界

破除“模仿”
蜕化的“模仿”
现实主义:反映或规约
指涉幻象与互文性
有争议的术语
反模仿论的批评
语言的任意性
辨别式模仿
虚幻世界
书的世界

第4章 读者

被忽视的阅读
读者的反抗
接受与影响
隐性读者
开放的作品
期待视野(幽灵)
作为阅读模型的体裁
脚踏自由之轮的阅读
读者身后

第5章 风格

风格面面观
语言、风格、写作
对风格的呵斥
标准、偏离、语境
作为思想的风格
风格归来
风格与样例
标准或范型

第6章 历史

“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观念史、社会史
文学演变
期待视野
改头换面的文献学
是历史还是文学?
历史即文学

第7章 价值

诗歌大多拙劣,但仍是诗歌
美学幻象
何谓经典?
文学中的民族传统
拯救经典
对客观主义最后的辩护
价值与后世
走向温和的相对主义

结论:理论探险

理论或虚构
理论与“语言层级”
理论与困惑

致谢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安托万·孔帕尼翁 Antoine Compagnon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专业性和学术性都特别强的一本书,适合作为文学专业教材或教辅。

作者在书末的总结中直言,理论追求的目标就是常识的崩盘,因为常识就是一系列的幻象,真正的理论(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研究)必须破除这些幻象。这种直抒胸臆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坚持,也提醒了读者在字里行间可能充满了个人主观。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许作者并不独有书中观点,而自我阐述亦未必是全部,它同样是交到读者手上的作品,又再度阐释的可能。

回过头来看全书结构,它分文学、作者、世界、读者、风格、历史、价值七个部分,每个关键词都涉及大量文学领域基本理论,以及许多名家观点。而作者的论述在如此清晰有序的框架下显得充满理性,虽然实际上未必。但至少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

看完以后觉得,书名把“幽灵”一词给理论,倒不如给常识。

   

 

   
 

Oct 26, 2020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