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作者:[英] 以赛亚·伯林 (Isaiah Berlin)

李寅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827-6

开本:1/32

格式:azw3

654KB/416 203千字

201810月第一版

本书对马克思的呈现既充满感情,又保持着客观。伯林对马克思观点的讲述,有时比马克思自己的话更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作为普通人的马克思的描绘,在一本大量涉及思想观点的书里,也显得非常生动鲜活。

——《政治研究》杂志

作者将诸多深奥且晦涩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用另外一种语言清楚表达出来的卓越能力,及其展示个性、特征、态度与理论问题之间关系的高超本领,在现有的文献领域可谓一枝独秀。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这本书至今仍然十分重要,对于一个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众所周知让人头痛的题目,它作为最成功的介绍性作品之一,也还没有任何被别人超越的迹象。

——亨利•哈代

伯林对马克思一生的描述,与此后学术争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数不胜数的解释性辩论相比,都要更加隽永有趣。

——艾伦•赖安

 

 < INDEX

左翼天主教徒与哲学上十分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试图达成和解,是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说法,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恭维而不是抱怨。

他没什么魅力,行为举止也时常有点粗俗,容易藏不住心中的仇恨,但即便是他的敌人,都被他人格的力量与激情、他观点的大胆与广度、他对当前局势分析的广泛性与杰出性所折服。

在一个摧毁了自己对手的时代(采用的是并不因为其高贵和缓慢就显得低效多少的方式),在一个迫使卡莱尔和叔本华到远古文明或某个理想化的历史时期去寻求解脱,让其主要敌人尼采得病发疯的时代,马克思独自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异化——用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思想之间假想的关系或对其的崇拜,来替代人们相互之间真正的关系或对人真正的尊重——只有在最后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打败资产阶级时,才会终结。

马克思因煽动性言论被捕,被带到一个科隆陪审团面前接受审判。结果他利用这个时机,发表了一次长篇的、博学的演讲,详细分析了德国和国外的社会与政治形势。结果出人意料:陪审团主席宣布被告无罪,并称希望以个人和整个陪审团的名义向他致谢,感谢他做了一次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有意思的演讲,让大家都受益匪浅。

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生物学和数学,就像笛卡尔的物理学一样,在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中形成了一片奇怪而孤立的领地,更多具有古董的意义,而不是科学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转自豆瓣网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译者简介

李寅 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获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主攻翻译理论研究。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曾参与多部作品的翻译,主要包括《拉鲁斯英汉双解词典》、《暮色:暮光之城》、《论共和国》、《愚人颂》等。

——转自豆瓣网

Synopsis

Isaiah Berlin’s exposition of Marx was his first boo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9. It is considered the classic short account of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the theorist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t that time when writers tended to treat Marx either as a demon or a saint, Berlin’s portrayal of him as a man with a nuanced mind took courage.

About Isaiah Berlin

Born: Jun. 06, 1909

Died: Nov. 05, 1997

Isaiah Berlin was an English social historian, philosopher, essayist. He was renowned for his conversational brilliance, his defence of liberalism, his attacks on political extremism and intellectual fanaticism, and his accessible, coruscating writings o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his youth, Berlin studied Marx, although during World War I and the Revolution he had sawn the ill omens of a totalitarian ideology struggling for power, and never fell for the false promises of the Bolsheviks. Late in his life,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Berlin's numerous essays began to provoke increasing scholarly interest in his work,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idea of value pluralism.

目  录

Contents

第五版编者前言
前 言(艾伦•赖安)
第四版作者序
第三版作者按
第一版作者按
一 导言
二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三 “精神”的哲学
四 青年黑格尔派
五 巴黎
六 历史唯物主义
1848
八 流放伦敦:第一阶段
九 第一国际
十 “红色恐怖博士”
十一 最后的岁月
后 记(特雷尔•卡弗)
延伸阅读指南(特雷尔•卡弗)
索 引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以赛亚·伯林 Isaiah Berlin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伯林的第一本正式著作就是写马克思,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事,当时他还不满三十岁。

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和非典型自由主义者,伯林选择第三种路线不算意外。追随马克思的人把他塑造成神仙,否定他的人又把他描述成恶魔,只有伯林把马克思当作人,更重要的是当作一个知识分子。

这本书具有人物传记的标准结构,基本以时间组织文字。除了关注传主的生平以外,作者把更多精力放在他的理论形成以及与其他关键人物的交锋上,并穿插着各种具有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

伯林为正反两个阵营眼中的马克思都创造了不确定性,他一直想避免被正统影响,特别是远离被恩格斯解释的马克思。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大量原始文献的阅读上。特别地,伯林在开头还指出了马克思某些思想的非原创性,更直陈其理论具有内在矛盾。

作者的年轻偶尔会体现在类似对《资本论》的讨论中,不过评论家说那是伯林故意独辟蹊径,着眼点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本书出版后又经历了三版修改。

书后三篇评论真不是没有意义的。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自由及其背叛

苏联的心灵

浪漫主义的根源

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

   
 

May 06, 2020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