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塔可夫斯基图文集

Andrey Tarkovsky : Life and Work: Film by Film, Stills, Polaroids & Writings

作者:[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y Tarkovsky) 著

[俄] 小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Andrey A. Tarkovsky)  [德] 汉斯-约阿希姆·施莱格尔 (Hans-Joachim Schlegel)  [德] 洛塔尔·席尔默 (Lothar Schirmer)  编

仝欣 译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27901

开本:1/16

格式:azw3

10.2MB/332120千字

20201月第一版

 

 < INDEX

叶尔马什的理想是打造一个“苏维埃好莱坞”。因此,他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擅长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导演,比如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叶尔马什还任命邦达尔丘克担任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以确保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同金棕榈奖无缘。

塔可夫斯基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一大批导演,比如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沟口健二、侯孝贤、蔡明亮、福瑞德·科勒曼和来自伊朗的帕纳巴克霍达·礼萨伊。除了这些捕捉灵魂的导演以外,匈牙利不可知论者贝拉·塔尔也是塔可夫斯基的追随者。他的两部代表作,《诅咒》(1988)和《撒旦探戈》(1994),通过冷雨和浓雾的画面,凝视那些生活在无边无际孤独中的绝望人群——人类裸露的灵魂之下,拥有的只是存在主义的虚无,而非希望。

俄国象征主义者把艺术视为“无知科学系统”的解药和“唤醒神话力量”的源泉,认为其意在达到“净化人类灵魂”的效果——这也是塔可夫斯基对自己的定位。

世界本身的声音已经足够动听。假如我们知道如何倾听,电影就根本不需要额外的音乐。

东方一直都比西方更接近真理,但西方却通过物质化的生活需求吞噬了东方。

Synopsis

The book Life and Work compresses the late Russian director’s monumental legacy into portable form. Featuring stills from each of his films, a selection of his writings, private photographs and Polaroids, as well as comments from prominent voices, it pays homage to the great visionary who produced poetic and sometimes disturbing images of near biblical intensity through his films.

内容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经末世般的想象,创造了令人震惊的电影形象,影响了一大批捕捉灵魂的导演,如维姆·文德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沟口健二、努里·比格·锡兰等。

本书由塔可夫斯基的儿子精心编选而成,全面呈现了塔可夫斯基的一生的创作与生活哲学,收录塔可夫斯基有关电影的论述、日记、罕见的自传性随笔、家庭相册、俄罗斯时期和意大利时期的拍立得照片,以及七部经典电影的精美剧照,定格每个耐人寻味的瞬间。

——摘自本书封底

About Andrey Tarkovsky

Andrey Tarkovsky, the genius of modern Russian cinema hailed by Ingmar Bergman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rector of our time" died in exile in Paris in December 1986. In Sculpting in Time, he has left his artistic testament, a remarkable revelation of both his life and work.

Since Ivan's Childhood won the Golden Lion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in 1962, the visionary quality and totally original and haunting imagery of Tarkovsky's films have captivated serious movie audiences all over the world, who see in his work a continuation of the great literary traditions of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 Many critics have tried to interpret his intensely personal vision, but he himself always remained inaccessible.

——From Book Lounge

作者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第二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于一九六九年的嘎那影展赢得大奖;接下来的作品,《索拉里斯》(飞向太空)(1972)、《镜子》(1974)、《潜行者》(1979)均受到西方国家热烈推崇。他的作品以擅长运用惊人的象征意象驰名于世。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摄《乡愁》时,塔可夫斯基决定终生不再返回苏联。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嘎那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雕刻时光》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目  录   Contents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y Tarkovsky

文前

引言 故乡和他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音世界

大师眼中的塔可夫斯基

让-保罗·萨特
斯文·尼科维斯特
厄兰·约瑟夫森
英格玛·伯格曼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雕刻时光》节选

电影艺术的精神意义
电影画面的精神诗意
声音的精神诗意
现实和回忆中的时光
电影演员
现代文明的危机
电影诗歌——一个短片计划

电影

《伊万的童年》

《安德烈·卢布廖夫》
《飞向太空》
《镜子》
《潜行者》
《乡愁》
《牺牲》

自传性随笔

自述
关于母亲
日记节选
给父亲的信
关于《启示录》
速问速答

家庭相册
拍立得作品(俄罗斯)
拍立得作品(意大利)
生平年表
其他作品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说本书作者是塔可夫斯基其实并不确切,该算是他儿子小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编著。属于塔可夫斯基自己的大概也就一半,而且比较有深度的都节选自众所周知的《雕刻时光》,其余好几篇都是萨特、伯格曼、索科洛夫等业内外名人评论他,以及对他生平及作品的介绍。

篇首引言最长,非常综合,也有质量。 它全面总结了塔可夫斯基其人其影,涵盖了数个关键点,比如诗意、音乐、东方哲学等等,并且论述了他的影响——事实上无论艺术片导演还是商业片导演,都喜欢声称受到了他的影响。

本书并不难懂,特别是后半部分,对每部电影的介绍文字篇幅都不算长,演职员表倒特别详细,所附剧照数量众多,可以当作标准的电影资料。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紧随其后的随笔和摄影图片,显示了轻松随意的风格,没有过多深邃凝重,与寻常现实较为贴近。但也让人了解了对塔可夫斯基产生影响的人物与环境,比如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却受父亲影响更大。他的生活照片以及自己拍的立拍得作品,提供了电影内外的日常信息。

塔可夫斯基的出生地札弗洛塞镇,1930

塔可夫斯基和母亲,尤里耶维茨,1935

塔可夫斯基和父亲、母亲、妹妹玛丽娜在一起,1935

塔可夫斯基的父亲,莫斯科,1937

拉里莎·塔可夫斯卡娅和达喀,麦思诺耶,1981-09-26

摄影师朱塞佩·兰奇,蒙特拉诺,1982-04-28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雕刻时光

 
   
 

Feb. 17, 2020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