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

Un Sage Est Sans Idée - Ou L'autre Idée De La Philosophie

作者:[法] 弗朗索瓦·于连 (François Jullien)

闫素伟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4180-5/B·608

丛书名: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开本:850×1168mm 1/32

格式:mobi

1.12MB/215

20049月第一版

 

 < INDEX

“无意”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不持有任何观念,不为任何观念所局囿。

中国的一般性只能产生虚空的普遍性,而中国的具体事物也是贫乏的。中国的思想没有在这两者之间挖掘,没有设想出客体,所以也就错过了哲学。

从智慧与哲学的比较当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哲学主张辩论(斗争),而智慧主张和平共处,不赞成任何冲突;第二,哲学是对话体的,并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智慧则是独白式的,甚至于通过对话,极力挫败争论;第三,哲学是排他性的,为了真理它不得不这样,而智慧则是包容性的,从一开始,不用通过辩证的方法,便囊括了所有相对立的观点。

只要接受差别,不管这差别是多么有限,便足以让猴子们由怒而喜。总而言之,圣人利用差别,为的是调和。

哲学在不可言喻的事情上向神秘学妥协,在修辞学上向诡辩派让步,在永不满足的探索上与怀疑派和解。

中国的思想家采用变化的艺术,不固守于一个确定的方向(一个僵化的,使人受到局囿的方向),不仅表明不采取任何立场也能够思考,甚至于把这样的思考当成是智慧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智慧”的专著,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剖析中国智慧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原发期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动因,并试图用中国智慧为西方理性开辟新的道路。全书分两部分,观点新鲜,行文朴实。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曾任法国中国研究协会会长(1988-1990)、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主任(1990-2000),曾任国际哲学学院大会主席(1995-1998)。François Jullien的作品通过迂回至中国,开辟了一条多元文化思维的富饶而又艰难的道路。

About François Jullien

Born: Jun. 02, 1951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é Paris VII.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Frenc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1988-1990), director of the East Asian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VII (1990-2000) and is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Assembly of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1995-1998).  By making the detour through China, the work of François Jullien opened up fertile and demanding tracks to think interculturality.

目  录

Contents

 (一) 什么也不提出
 (二) 没有优先的观念,没有个别的自我
 (三) 种种极端都有着平等的可能性就是“中”
 (四) 显和隐
 (五) 因为玄妙而隐——因为显而隐
 (六) 智慧的非客体性
 (七) 智慧没有停留在哲学的童年时代
 (八) 是否以真理为目标?

 (一) 智慧迷失于观点的分化
 (二) 非“彼”非“此”
 (三) “自然”
 (四) 不要立场,才能不受约束
 (五) 也不要相对论
 (六) 也不要怀疑论
 (七) 言说意义——任凭内在性流露
 (八) 争辩是如何被放弃的

弗朗索瓦·于连 François Jullien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像是西人对中国哲学的学习总结——作者断言中国没有哲学,而是错过哲学直通智慧,有圣人无哲人。副标题中的“他者”标识了立足点,却也正是中国智慧之无立场、无观念即“无意”、“中节”的反面。

作者专门学习过中国文化和语言,而且看上去花了不少精力,所以他可以比较内行地对儒家、道家甚至还有他比较看重的墨家进行评述演绎。不知道西方读者感觉如何,好像他的介绍特别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或东方的——跟希腊传统的差异,中国哲学显得特别虚无。

虽然作者把中国智慧捧得很高,但又总是让人感觉飘在天上落不下来,想必西方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是高级东西但用起来不顺手,主要是不方便快速有效解决眼前问题。

没有观念、没有立场,所以包容一切观念,这就是本书对智慧的基本概括。这个概括有点简单,并且同属东方的佛教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所了解。除了不辩、包容,变化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作者以“朝三暮四”的典故解释对变化的利用,还是挺好的。

   

 

   
 

Feb. 01, 2020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