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不持有任何观念,不为任何观念所局囿。
中国的一般性只能产生虚空的普遍性,而中国的具体事物也是贫乏的。中国的思想没有在这两者之间挖掘,没有设想出客体,所以也就错过了哲学。
从智慧与哲学的比较当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哲学主张辩论(斗争),而智慧主张和平共处,不赞成任何冲突;第二,哲学是对话体的,并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智慧则是独白式的,甚至于通过对话,极力挫败争论;第三,哲学是排他性的,为了真理它不得不这样,而智慧则是包容性的,从一开始,不用通过辩证的方法,便囊括了所有相对立的观点。
只要接受差别,不管这差别是多么有限,便足以让猴子们由怒而喜。总而言之,圣人利用差别,为的是调和。
哲学在不可言喻的事情上向神秘学妥协,在修辞学上向诡辩派让步,在永不满足的探索上与怀疑派和解。
中国的思想家采用变化的艺术,不固守于一个确定的方向(一个僵化的,使人受到局囿的方向),不仅表明不采取任何立场也能够思考,甚至于把这样的思考当成是智慧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智慧”的专著,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剖析中国智慧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原发期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动因,并试图用中国智慧为西方理性开辟新的道路。全书分两部分,观点新鲜,行文朴实。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曾任法国中国研究协会会长(1988-1990)、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主任(1990-2000),曾任国际哲学学院大会主席(1995-1998)。François
Jullien的作品通过迂回至中国,开辟了一条多元文化思维的富饶而又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