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

Deutsche Kultur(1945-2000)

作者:[德] 赫尔曼·格拉瑟 (Hermann Glaser) 著

周睿睿 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书名:莱茵译丛

ISBN: 978-7-5097-7684-1

开本:889×1194mm 1/32

格式:epub

6.17MB/904612千字

20166月第一版

 

 < INDEX

纽伦堡审判的最大争议点在法律公则和司法制度:罪刑法定原则。没有人应该被那些行为之后才规定和宣布的法律法规惩罚,即犯罪之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能定罪处罚(后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基本法第103章第2节中也写了这个内容)

布莱希特作品里的主要冲突是:被慈悲心和同情心所驱动、想要改善世界的人却没有能力做一个好人——和东德共产主义正统宣称相反的现实的矛盾。自然,在多元化的西德,这种情绪比在具有强烈“构建”意识的东德更容易传播。

在对德国新电影的回顾中,乌尔斯·珍妮认为1966年可被称为“真正新开始的一年”,年轻的导演仿佛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无视于良知、法律、行为后果以及家庭与社会的牵挂,这样的行为更容易为以感情为主导的那一类人所采用,这就是为什么女人才特别适合于做极权主义的领导者。

系统化思考的去魅加上极端的主体批评,这就是后现代的道德。

“在您看来,统一后的发展怎样?”回答“比预期中的好”的人东德为13%,西德为25%。回答“比料想中的糟”的人东德占53%,西德占43%。

东德失败了,因为它并没有践行它所宣传的社会主义。西德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资本主义无所顾忌地疯狂发展的话。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到千禧年这半个多世纪的德意志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内容涵括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出版传媒、流行时尚、建筑及工业设计,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About Hermann Glaser

Born: Aug. 28, 1928

Died: Jun. 18, 2018

Cultural historian and commentator. He was a honorary professor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also taught on the specialist "Culture and Management" at Dresd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1928年生于德国纽伦堡。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其专业领域涵盖日耳曼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在文化史、文化政策等方面著作等身。他是德国城市议会文化理事会主席、柏林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作家笔会成员。曾获包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纽伦堡文化大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

——摘自本书封底

译者简介

1985年生于湖北武汉。现为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讲师、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员、德国文化政策协会成员。在汉堡大学讲授《文化政策研究导论》和《德中公共文化政策比较》。

——摘自本书封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废墟时代

第1章 第三帝国的末日
第2章 盟国占领德国
第3章 与纳粹主义清算
第4章 黑暗中的德国
第5章 民主的复苏
第6章 积极的建设者
第7章 文化的回归

第二部分 分裂的德国

第8章 两个德国的产生
第9章 巨大的中心国家
第10章 知识分子的荣耀与苦难
第11章 西德文化生活的二分法

第三部分 变革的时代

第12章 现代化与反抗
第13章 西德的文化革命
第14章 东德的配合与阻力
第15章 浮冰和暖流之间
第16章 多元的魔力
第17章 后现代

第四部分 德国统一

第18章 狂喜和身份危机
第19章 文化的疑难杂症
第20章 政治疆域的模糊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索引

图片说明

译后记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赫尔曼·格拉瑟 Hermann Glaser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标题很大,好在内容并没有偏离,确实是全方位面关注文化界各方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基本就是按时间线索进行叙述,看上去四平八稳,有板有眼。当然,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由时势造就,所以政治与历史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在关注范围内。同时,文化交流也不是国界所能限制,并且也没有必要做限制,这样德国人身上观念的变迁也反映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本书篇幅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许多主要文化现象的讨论没有空间全面展开,尤其那些来自德国以外的思潮,作者只能进行概括描述,于是读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理论观念的总结,有些比较点题,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之类。

不过它也并不是纯粹的严肃著作,虽然全书都建立在清晰的逻辑框架之下,但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却并不收敛,常有突破学术研究的个人话语。比如他说那些前卫艺术家都像完全没受过教育,反映了作者做评论家的习惯。 书中引用了大量各时期权威人物的观点,所以也不用担心作者的个人发挥影响客观性。

译后记对正文涉及太少,译者自我抒发较多,有点跑题。

战后在柏林的第一场电影公映,1945年

大房间里的party,1961年

在东德人民军队的监视下建筑柏林墙,柏林,1961年

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的示威游行,1970年5月

1968年12月,女学生乌苏拉·塞佩尔因非法侵犯他人住宅被起诉,她和几个同学在法庭上跳脱衣舞,以此挑衅法庭

西格哈德·基勒:《海因里希劳动生产小组》,1970/1971年

     
     
   
 

Dec. 28, 2019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