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你所能看到的东西取决于你的身份,你认识的人,还有你在一年中的什么时间来看一幅作品。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季节和节日的因素或许决定了哪些画作会被从收藏中取出,展示给来访者;如果你在夏天去拜访项元汴,你不会看到诸如梅花这样的“冬季题材”。
“观”意味着一种更加文人化的观看方式,无论是看画、瀑布,或是月亮(“赏鉴”一词所包含的在艺术欣赏方面的区别对待显然是社会所赋予的属性)。学者们观(contemplate),而农民们(以及女性、儿童和太监)则只是看(look)。
明代的“看”并非关于知识的生产过程,而是知识主体的产生过程。
色彩作为绘画的一个因素,无疑有着较低的理论地位。几位唐代大家作品的着色是由助手来完成的,这并无损于其作品的伟大,在后世的批评家看来,过分热衷于色彩的运用反而有损于画家的声望。
“图”、“画”二者就像明代两极货币体系中并行的铜钱和白银一样,它们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图像是本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到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本书首次对这一时期不同领域的图像作了整体性的纵览,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 ),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前言:致中国读者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图绘的地位
第三章 三才天地人
第四章 视觉实践
第五章 木刻版画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六章 对图像的恐惧
第七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