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动荡

Tumult

作者:[德]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姚月 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39-9796-4

开本:890×1270 1/32

288184千字

20171月第一版

 

 < INDEX

德国,当时是两个被保护的国家,一边是温吞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另一边是“地区”。

当年巴黎公社也向塔钟开枪,以争取时间。

通常,那些从多层意义上说无私的人,他们既不顾自己,也根本不为他人着想,拽着他们不知情的追随者走向毁灭。

Synopsis

The book contains several pieces written from 1963 to 1970, each episode concluding with a poem and postscript written newly in 2014. These pieces are all travel journal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Cuba during the 1960s.

内容简介

偶然在地下室发现的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日记,促使八十五岁高龄的恩岑斯贝格尔重新串联起他生平所经历的东西方重大历史事件。他在20世纪60年代两次深入探访苏联、古巴、柬埔寨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记录下与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接触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 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冲击,高涨的学生思潮、工人罢工、妇女运动,甚嚣尘上的反战呐喊、个性解放、反主流文化... 作为一个“舒适的左派”,恩岑斯贝格尔用自己十年来东西方游历的经历,为我们展现出了彻底震撼世界的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

——转自豆瓣网

About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Born: Nov. 11, 1929

German author, poet, translator and editor. He earned his doctorate at the Sorbonne in Paris. He is part of the last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whose writing was shaped by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the Third Reich. He has also written under the pseudonym Andreas Thalmayr.

作者简介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1929- ),德国著名诗人、作家,涉猎戏剧、电影、歌剧、翻译等多个领域。自1963年获得毕希纳奖起,先后得到过伯尔奖、雷马克奖、海涅奖等国内外多个著名文学奖项。2009年获得格里芬杰出诗歌信托基金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首届弗兰克·谢尔马赫奖2010年获得著名的索宁奖,该奖颁奖词称,恩岑斯贝格尔“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恩岑斯贝格尔著述颇丰,已被译成40余种语言,被认为是健在的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

——转自豆瓣网

译者简介

姚月,翻译家,教育家。姚月受到顾彬、宋琳、于荣建、向以鲜等中外著名诗人、学者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信使”。已出版译作《比空气轻》《将军和他的子女们》。

——转自豆瓣网

目  录

Contents

序 “动荡”的时间简史
一九六三年 记录第一次与俄罗斯的相遇
一九六六年 苏联旅行的潦草日记及其后果
二○一五年 前提
一九六七至一九七○年 回忆动荡
一九七○年 此后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语言通俗活泼,基本相当于口述历史。它记录的是1960年代作者在苏联、古巴等地的游历经过,主要由调侃和风凉话组成。

当然,他很早就在文化界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与各国高层交往的机会比较多,接触过的著名人物可真不算少。 于是他所见到的时势动荡与多数人都不尽相同,或者说普通人只能看到“然”,而他还有机会看到“所以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都只是符号和概念的风云人物,有许多恩岑斯贝格尔都曾与之有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作者笔下的某些细节,也只有亲历才能记录下来。与之相应,时代大背景在书中呈现出碎片化、私人化的状况。

不过,就像某些读者感受到的那样,也许常年动荡给作者造成的疲惫令他无法掩饰地流露出消极态度,这影响了他的信息传递,似乎在事后诸葛般地迎合当今主流,可能丢弃了原本可以更丰富的某些细节。

但从简介里得知作者是根据自己半个世纪前的日记写作此书的,很想知道它们的原始版本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是怀疑他没有把当时的真实记录和盘托出,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丧失即时性的东西了。

   

 

   
 

Nov. 24, 2018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