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懂得文人的真实状况:他们好像是一个闲逛者走进市场,说是到处看看,实际上是寻找买主。
在1840年前后,一度流行带着乌龟在拱廊里散步。闲逛者喜欢跟着乌龟的速度散步。如果他们能够随心所欲,社会进步就不得不来适应这种节奏了。
对于波德莱尔来说,丹蒂看上去是一些伟大先人的后裔。在他看来丹蒂风度是“颓废时代英雄气概的余晖”。
面部抽动一度曾被视为时髦,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所遭际问题的笨拙而低级的表达。下面这段论述很能说明问题:“文雅之士的脸上必须总是带点抽搐和扭曲,这种容貌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天然的魔鬼风格。”这就是伦敦丹蒂在一个巴黎街头浪子心目中的形象,这也是这种形象在波德莱尔身上的反映。
纪德曾经探讨过意象与理念、词与物之间的空隙。而这些空隙正是波德莱尔诗兴大发的地方。里维埃指出,波德莱尔的诗歌被暗地的震惊所震撼;它们似乎引起词语的坍塌。
About Walter Benjamin
Born: Jul. 05, 1892
Died: Sep. 26, 1940
Walter Benjamin was a German-Jewish
Marxist philosopher-sociologist, literary critic, translator and
essayist. His theory combines elements of German idealism, Romanticism,
Western Marxism, and Jewish mysticism. At the age of 48, Benjamin
committed suicide at the French–Spanish border while attempting to
escape from invading Nazi forces.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转自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