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作者:[德]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陈晓希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名:商务学术丛书

ISBN: 978-7-100-01746-6

格式:mobi

410KB/127千字 166

19964月第一版

 

 < BACK

是由于先天假定一切事物都一定具有根据,才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要追问“为什么”,因此,我们才有充分的把握称“为什么”为一切科学之母。

我们在谢林的《自然哲学导入格言》第184节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最终把根据和原因区别开的,这一思路展开在马库斯和谢林的《医学年鉴》第1卷第1册中。我们从这里知道,重力是万物的根据,光是万物的原因。

时间、空间和因果律都不是通过触觉和视觉得到的,也不是任何外来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因而是非经验的,它们只能起源于理智。

“对于这类盲人来说,他们已经通过触觉认识了客体,但现在就要借助于触觉来引进视觉。开始,病人丝毫不解何为距离,而是用来乱抓。有个病人,当第一次从外面看到自己的房子时,想象不出看起来如此小的东西居然可以容纳如此多的房间。

通常的观点把记忆设想为总是同一个表象,就仿佛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它从贮藏室里取出来;事实与此相反,每次都产生一个新的表象,只是习惯使它特别容易形成。

充足根据律之一般意义,究其大概,可以概括为:每一无论于何地何时存在的事物,都是由于别物存在它才存在的。

About Arthur Schopenhauer

Born: Feb.22, 1788

Died: Sep. 21, 1860

Arthur Schopenhauer was 19th century German philosopher. He was among the first to contend that the universe is not a rational place.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1818 masterpiece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in which he characterizes the phenomenal world as the product of a blind and insatiable metaphysical will. His works wer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rt and aesthetics, music and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转自豆瓣网

Overview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Arthur Schopenhauer.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means that everything must have a reason or cause. The author summarized four classes of objects in relation to a known subject: Becoming, Knowing, Being and Willing. This book  is the basis of all of Schopenhauer's thinking, and articulates the centerpiece of many of his arguments

内容简介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叔本华于1813年发表的一篇博士论文,于1847年时重新修订此一重要作品并重新发表。只要谈到叔本华后期的作品,他都会告诉他的读者把这篇小论文当做必要的起点,好以对他的整个系统能有个完整的了解。

——摘自本书

目  录

Contents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迄今有关充足理由律的最重要观点概述
第三章 以往论证的缺陷和新论证的概述
第四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一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五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二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六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三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七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四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八章 总的论点和结论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s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华叔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哲学体系的起点,是关注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先验观念论。

我看的版本正文中使用的名词是充足根据律。恰好叔本华对词语的选择是比较严苛的,比如他提到斯宾诺莎等哲学家混淆了原因(cause)和根据(reason),也不知他对中文用词有何意见。

充足理由律就是说凡事都有个理由,所以偶然背后有必然。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是先验的真理,不过要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出现量子理论的话,他可能就又得写新书了。

华叔确实通晓物理学和心理学,对相关学科的成果如数家珍。而所有这些都被用来证明他对认识的认识。他阐述的核心内容,就是主体对象的四个层次,即现实对象、概念和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行为,以及充足理由律的四种表现形式: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在相当于文献综述的开头部分,叔本华挨个给前人挑刺,动辄讥讽甚至谩骂,把黑格尔说得一文不值,是个毛病。这等于自觉印证书中观点:德国哲学语言胜过内容。不过不管懂不懂这本书的内容,生活质量都不会受影响的。

     
   
 

Feb. 17, 2017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