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法国革命史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作者:[法] 乔治·勒费弗尔  (Georges Lefebvre)

顾良 孟湄 张慧君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7127-7

开本:850×1168 1/32

格式:mobi

1.36M/755 300千字

201012月第一版

 

 < BACK

西方人钦佩中国的纯伦理哲学,钦佩它的开明君主,以及中国社会的民主性,因为中国的贵族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意味着特权和官职,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而为国效力。

贵族有自己的习俗,其突出的表现是长子权。

德国启蒙思想家从来只是羞答答地批评特权,对农奴制则更少批评。他们把具体的改革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声称进步取决于个人的修养,而不取决于制度的完善,并以此为他们的谨慎行事和软弱无力辩解。

在第三等级看来,国王的中央集权和三个等级的冲突是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他们不把危机归罪于自然条件,又不懂得分析经济条件,却把责任推到了国王和贵族身上。这个看法虽然不够全面,却不能说不正确。

“恐惧心理”、自卫本能、惩戒决心是革命情绪的三个特征。

康德认为,即使国家首脑推行暴政,反抗也应受到谴责。费希特指出,人民不能自己管理自己,因为一旦人民破坏权利,又有谁行使否决权呢?

About Georges Lefebvre

Born: Aug. 06, 1874

Died: Aug. 28, 1959

One of France’s leading historians of the revolution,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peasant life.  Because of working class background, the young Lefebvre studied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languages rather than classical studies lik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1937 Lefebvre was named the Chair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t the Sorbonne. He becam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by Marxism about the tim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the time of his death Lefebvre was acclaimed as the world’s foremost authority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简介

乔治·勒费弗尔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从1914年发表第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著作到逝世前的45年里,一直从事法国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内容简介

该书是勒费弗尔研究法国革命史的代表著作。全书分为732章,对法国革命前夕的世界以及法国革命的兴起、发展进程、结果等结合整个欧洲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是研究、学习和了解法国革命乃至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欧洲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乔治·勒费弗尔  Georges Lefebvre

目  录  Contents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法国革命前夕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和新大陆
一、对地球的认识
二、瓜分新大陆
三、各殖民帝国
四、各殖民帝国的危机和美国革命
五、其他各种文明
第二章 欧洲的经济
一、传统经济及其演变
二、英国的经济革命
三、欧洲大陆的落后
四、欧洲的富裕
第三章 社会
一、教士
二、贵族
三、资产阶级
四、农民
五、英国社会
六、无产阶级
第四章 欧洲的思想
一、传统的精神状态和新思想的崛起
二、经验理性主义
三、泛神论以及自然权
四、英国和德国
五、法国
六、文学和艺术
七、世界主义和民族问题
第五章 国家和社会矛盾
一、开明专制
二、英国
三、大陆的联合省和豪门统治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
六、各国间的争夺

第二编 资产阶级在法国的得势

第一章 贵族的革命(1787-1788)
一、卡龙和缙绅会议
二、布里盎和高等法院
第二章 资产阶级的革命
一、爱国党的形成
二、奈克尔和代表名额加倍
三、三级会议的选举和陈情书
四、资产阶级的胜利
五、调动军队
第三章 平民的革命
一、经济危机
二、“好消息”和深切的期望
三、贵族阴谋和革命情绪
四、巴黎的革命
五、市镇的革命
六、农民的革命和“大恐慌”
七、8月4日之夜和《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八、十月事件
第四章 拉法叶特得势的一年
一、拉法叶特和爱国党
二、革命的进展
三、贵族的阴谋
四、军队的解体
第五章 制宪议会的业迹(1789-1791)
一、1789年的原则
二、政府组织
三、行政组织
四、财政状况
五、制宪议会的经济业绩——土地改革
六、教会的改革
七、殖民地
八、1791年的法国

第三编 反法大同盟形成前的革命和欧洲

第一章 制宪议会和欧洲
一、宣传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反动势力和十字军计划
四、路易十六和流亡者向外国求援
五、制宪议会的对外政策
六、欧洲政治
第二章 国王出逃和对奥宣战(1791年6月-1792年4月)
一、瓦伦事件及其在法国的后果
二、皮尔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三、立法议会和吉伦特政治(1791年10月-12月)
四、奥普联盟(1791年12月-1792年4月)
五、杜穆里埃内阁和宣战(1792年4月20日)
第三章 第二次法国革命(1792年8月-9月)
一、法军进攻的失利(1792年4月-6月)
二、第二次革命的根源
三、杜穆里埃政府的垮台和吉伦特派的失势(1792年6月-8月)
四、1792年8月10日的革命
五、第一次恐怖统治(1792年9月)
第四章 入侵波兰和法国革命的反击:瓦尔米和热马普之战(1792年9月-1793年1月)
一、入侵波兰和赔偿问题
二、奥普联军
三、瓦尔米之战(1792年9月20日)
四、热马普之战——共和军的胜利(1792年11月6日)
五、第二次瓜分波兰以及奥普联盟的动摇
第五章 反法大同盟的产生
一、国民公会初期的吉伦特派和山岳派
二、党派斗争和处死国王(1792年9月-1793年1月21日)
三、宣传战和领土兼并
四、与英国断交
五、与南方各国断交

第四编 一七九五年和约缔结前的反法同盟和革命

第一章 欧洲反法同盟(1793-1795)
一、反法同盟的形成
二、反法同盟诸国的战争目的
三、反法同盟与波兰问题(1792年4月-1794年10月)
四、反法同盟诸国在对法作战中的胜利和失败(17931794)
五、海上战争和殖民战争
六、经济战
七、反法同盟诸国的战时政体
八、欧洲的反动
第二章 革命政府(1792-1794)
一、吉伦特派德垮台,1793年5月31日和6月2日的革命
二、1793年夏季的革命危急
三、山岳派专政的建立(1793年7月至12月)
四、破除基督信仰运动
五、革命政府初获胜利(1793年9月至12月)
六、救国权委员会的胜利
七、革命政府的性质和组织
八、共和二年的军队
九、经济统治
十、社会政策
十一、恐怖统治
十二、革命的军事胜利(1794年5月至7月)
十三、热月九日事变(1794年7月至27月)
第三章 热月反动和1795年和约
一、革命政府的解体
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白色恐怖
三、热月党的外交
四、巴塞尔协定和海牙协定(1794年4月至5月)
五、共和四年葡月十三日时间和基贝隆之战
六、1795年战役和兼并比利时
七、共和三年的宪法

第五编 革命的征服性进攻

第一章 1795年末的欧洲和革命
一、中立国和反法同盟诸国
二、热月党人的举措

第二章 首届督政府
一、督政府的成立
二、货币危机与平等派密谋
三、督政府的新反动
四、共和五年的选举以及督政府和两院的冲突
第三章 督政府与反法同盟
一、拿破仑·波拿巴
二、督政府的军事胜利和英国的惊慌失措
三、1796年秋的失败
四、奥地利的投降以及累欧本的预备和约
五、英国的危机
六、果月十八日政变的背景
第四章 果月十八日政变和康波福米奥协定
一、果月十八日政变(1797年9月4日)
二、康波福米奥协定(1797年10月18日)
第五章 第二届督政府
一、督政府的恐怖统治
二、第三次反动:共和六年花月二十二日(1798年5月11日)
三、财政问题与国民经济
第六章 英法战争
一、英国的努力
二、法国的计划以及大陆封锁的前奏
三、远征埃及
第七章 革命的扩张
一、荷兰和意大利
二、瑞士
三、拉拖塔特会谈
四、共和六年花月二十二日时间的后果
第八章 第二次反法同盟
一、俄国进入地中海
二、意大利战争和帕尔瑟诺佩共和国
三、奥地利参战,反法同盟的性质
四、督政府的备战工作
五、1799年的春季战役
第九章 法国共和七年的危机
一、共和七年牧月三十日 (1799年6月18日)事件
二、雅各宾法
三、最后一次反雅各宾运动
四、秋季战役
第十章 雾月十八日政变
一、修改宪法的主张
二、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和十九日(1799年11月9日和10日)

第六编 拿破仑登台时的世界

第一章 法国革命的成果
一、破除行会式的、陈旧的社会结构
二、国家
三、国家的世俗化
四、公共机构
五、军队
六、民族的统一
七、知识生活
八、新社会
九、经济自由和权利平等
十、贫困化和战争
十一、雾月十八日事变的意义
第二章 革命扩张和反动
一、革命扩张
二、反动
三、美国
四、观念的冲突
第三章 战争的后果:国际政治
一、英法战争
二、大陆战争
第四章 战争的后果:英国资本主义的高涨和欧洲向世界的扩张
一、国际贸易
二、生产
三、欧洲的扩张
四、殖民帝国的动摇

结论

索引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在我看过的一众同题材著作中,乔治·勒费弗尔的这本涵盖面最广。一开始他稍令人意外地将目光投向全世界,不仅关注法国周边国家,连遥远的中国也没有放过。

勒费弗尔的研究堪称教科书式,喜欢对经济、技术、社会、宗教、外交等各方面无一遗漏地分章节论述,可谓全面。而在叙述大革命过程时,他不讲故事只讲事件,但却又不错过任何细节,甚至包括人物长相禀性。对于无数次大小冲突,总能云淡风轻地顺带说出人数,很不容易。

在看似严谨客观的外表下,勒费弗尔也有自己的主观性。他深受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影响,对参与革命的各种角色严格按阶层分类,确实容易理清关系。而具体历史人物很少受他青睐,常被揭短,只有罗伯斯庇尔稍微幸运一点。总体来说,勒费弗尔擅长总结,结论部分倒在其次,各种小总结其实遍布全篇。

本书呈议-叙-议三段式结构,清晰完整,章节数量多篇幅小。

     
   
 

Feb. 5, 2017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