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萧红经典全集

 

作者:萧红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ISBN: 978-7-5484-1139-0

1.35M/383340千字

20132月第一版

 

 < BACK

内容简介

《萧红经典全集》由萧红编著,《萧红经典全集》收录了萧红的主要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包括《可纪念的枫叶》《来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小城三月》《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曲作品,多数都与回忆有关,童年生活、鲁迅先生等等共同组成了她的创作时光,那字里行问的悲哀与欣喜纠缠,平静而冷酷,甚至戏谑,即便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也掩盖不住她那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

——摘自豆瓣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人。1930年因抗婚离家出走,后就读于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中。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发表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旅居日本,翌年返回上海,1940年萧红流亡香港,直到病逝。

——摘自当当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念念不忘《呼兰河传》开头那个无人去填的泥坑,像是一个有西方血统的异物,在萧红小说里独自突兀。而《生死场》就像杨德昌的电影,前面不明所以地堆积一些七零八碎,到最后却不知不觉攒出了力量。萧红描写饥饿很有一套,可是吃饱了的城里人不见得感兴趣。

和我惯常拍摄非人类一样,萧红描写非人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甚至充满情感。相反,她塑造人物时倒着墨不多,喜欢以事件带动,以至于人们很难从中获得鲜明形象。显然这种写法对传播不利。

萧红的小说和散文基本都属于半纪实风格,个人化体验虽然也可以部分体现群体共性,但其普遍性仍然打了折扣,如此便少了共鸣。比如某些对环境物体和动植物的描写,看得出作者全情投入,甚至完全可以作为教学范文,然而读者的阅读脱离了作者情境,其体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情感抽离,让文字只剩下了笔划。

在那个时代,每个个人都陷在时势漩涡中,并且越有成就越难独善其身。萧红的文字里也有时代,但只是一种自然流露。她没有讲大道理,更没有煽情,可是她就能让你觉得,抗日救亡,刻不容缓。

目  录  Contents

萧红

失眠之夜(代序)

诗歌篇 可纪念的枫叶

春曲
沙粒
可纪念的枫叶
偶然想起
公园

散文篇 春意挂上了树梢

欧罗巴旅馆
雪天
他去追求职业
家庭教师
感情的碎片
来客
提篮者
饿
搬家
黑“列巴”和白盐
度日
飞雪

他的上唇挂霜了
当铺
同命运的小鱼
春意挂上了树梢
天空的点缀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蹲在洋车上
鲁迅先生记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小说篇 旷野的呼喊

生死场
后花园
牛车上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旷野的呼喊

附录

致萧军(书信节选)
萧红年表
后记

     
   
 

Nov. 30, 2016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