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时间与自由意志

 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作者:[法]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吴士栋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0517-5

开本:850×1168 1/32

180 130千字

19588月第一版

 

 < BACK

艺术的目的在于麻痹我們人格的活动能力,或宁可說抵抗能力,从而使我們进入一种完全准备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态;我們在这种状态中就会体会那被暗示的意思,就会同情那被表达的情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們可以发现通常催眠手續的变相形式,这手續在艺术里被冲淡了,被精細化了,且在某种程度上被精神化了。

若有一种东西能使我们在一堆同时发生的同一感觉之间辨別彼此,则它就是空间。这样说来,空间是跟有关性质的辨别原则不相同的一种辨别原则,因而空间是没有性质的一种实在。

对于时間确有两种可能的概念,一种是纯粹的,没有杂物在内,一种偷偷地引入了空間的观念。

内容简介

我们必得用文字表达自己,通常并用有关空间的字眼进行思想。这就是说,语言要求我们在我们的观念之间,如同在物质对象之间一样,树立种种同样明晰而准确的区别,产生同样的无连续性。这样把思想同化为物体,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处的,而且在大多数科学里又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出来问:我们把不占空间的现象并排地列在空间,这是不是使得某些哲学问题有了各种无法解决的困难呢?又问:我们围绕一些拙笨象征进行争辩,是否把这些象征取消之后这场混战就可结束呢?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战空间的东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这使问题的核心里发生矛盾;既然这样,矛盾当然会在答案内重新出现。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Overview

The essay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free will by showing that the arguments against it come from a confusion of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ime. Bergson's theory of duration become highly influential among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in the following century.

About Henri Bergson

Born: Oct. 18, 1859

Died: Jan. 04, 1941

In full Henri-Louis Bergson. He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rench philosophers who awarded the 1927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fluential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ergson argued that the processes of immediate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abstract rationalism and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reality.

作者简介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18591018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数量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1-3;企图用客观原因或原子运动以估计强度§4-5;各种不同强度§6;根深的心理状态:愿望、希望、欢乐、悲愁§7-8;审美感:优美,美,音乐,诗歌,艺术§9-11;道德的情感,怜悯§12;意识状态涉及物理朕兆§13;肌肉努力§14-17;注意力与肌肉紧张§18;强烈情绪:愤怒、恐惧§19-21;情感性感觉:快乐与痛苦,厌恶§22-27;表象性感觉:与外因,音觉,强度,音调,肌肉努力,冷觉热觉,压力感觉与重量感觉,光觉,测光实验,德尔波夫的实验§28-40;心理物理学:威伯尔与费赫涅,德尔波夫,把感觉当作大小的这个错误§41-48;表象性状态与情感性状态的强度,强度与众多性§49。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 关于绵延的观念

 数目及其单位,数目与相伴随的空间直觉§50-55; 两种众多体,物质东西与意识状态,物质的不可入性,纯一的时间与纯绵延§56-59; 空间及其内容,经验派的空间学说,对于空虚纯一媒介的直觉为人类所独有,时间作为可还原为空间的纯一媒介§60-63; 绵延、陆续出现、空间,纯绵延§64-66; 绵延可测量吗?§67-68;运动可测量吗?§69; 伊里亚派的僻论§70; 绵延与同时发生§71;速度与同时发生§72-73; 唯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则属于有意识的心灵§74;两种众多性,性质式的与数量式的,表层心理状态具有其外因的无连续性,在这些状态被去掉后真正绵延被感觉为一种性质§75-78;自我的两方面,表层意识状态轮廓清楚,深层意识状态互相渗透并构成一整体,语言对于感觉的凝固化影响,分析歪曲情感,深层意识状态是我们自己的构成部分§79-83;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才能解决这些问题§84。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 自由意志

 动力论与机械论§85-86;两种决定论§87;物理决定论:物质分子论,能量守恒律,若守恒律普遍有效则生理的与神经的现象是必然受决定的,但意识状态也许不然,可是守恒律果真普遍有效吗?这律未必适用于生物与意识状态,普遍有效这观念来自对于具体绵延与抽象时间之混淆§88-94;心理决定论:它假定联想论派的心灵观,这又涉及对于自我的错误看法§95-103;自由动作:自由作为基本自我的表现§104-106;真正绵延与偶然性:已做好动作能是另外一样吗?做出决定过程的几何图形,这图形使决定论者与自由论者所陷入的错误§107-114;真正绵延与预知未来:保罗预知彼得动作的条件是(一)保罗即是彼得与(二)保罗已经知道彼得的最后动作,所涉及的三种错误,天文预测依靠运动的想象加速,绵延无法这样加速§115-123;真正绵延与因果关系:“前件同则后件同”的定律,因果关系作为陆续出现,因果关系作为预存而预存有两种,(一)数学式的预存,意味着没有绵延,可是我们持续下去,因而可能是自由的,(二)预先设想式的预存,设想一种经过努力而得以实现的未来动作,并不涉及决定论,决定论来自对于这两种意义之混淆,自由是实有的却是不可被界说的§124-138。

结论

 自我的种种状态是通过从外界借来的种种形式而被知觉的§139-140;强度作为性质§141-143;绵延作为性质式的众多性§143-144;外界没有绵延§145;必得把广度与绵延分开§146-149;唯有基本自我是自由的§150;康德错误认为时间为纯一的,所以他把自由的自我放在时空二者之外§151-153;绵延是多样性的,心理状态对于动作的关系是独特无二的,动作是自由的§154-157。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这个译本是一百多年前的。也许受制于当时物理学、心理学的发展,还有翻译方法的差别,柏格森的论述让我感到有说不出的笨拙。他能逮着不放的不算很多,康德和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常出现的。

其实看到三分之一篇幅时还觉得它有点文不对题,好像作者根本没打算讨论时间问题,倒是对空间比较感兴趣。而真正的出发点是人的认识方法,他提醒人们知觉总是会表现为肌肉运动,并且不应该轻易混淆性质与数量、广度与强度、运动与空间等等,都是细小而又基本的概念。

作者所处的时代恰好是现代物理学成型之前,所以他所针对的对手只能是动力论和机械论。他一再指出时间概念里不仅有纯一的时间,还有与空间混淆在一起的不纯粹时间。在真正的时间中,人才有自由。

而相对论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时间与空间的一体化就不仅在人们认识里才存在,而是一种客观的实在现象。经历物理学大发展后的今天,人们肯定会用另外的论据讨论自由意志——虽然到现在也没讨论清楚。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Jul. 12, 2016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