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作者:[英] 保罗·威利斯 (Paul Willis)

秘舒 凌旻华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丛书名: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3176-8

开本:880×1230 1/32

格式:mobi

748KB/333 288千字

20132月第一版

 

 < BACK

要解释中产阶级子弟为何从事中产阶级工作,难点在于解释别人为什么成全他们。要解释工人阶级子弟为何从事工人阶级工作,难点却是解释他们为什么自甘如此。

工人阶级内部各种文凭的激增,与其说是创造或反映了要求更为苛刻的工作岗位的增长,不如说是掩盖了工作的无意义本质,构筑了虚假的等级制度,并用意识形态将人们束缚于其中。

实际上,反学校文化及其所倡导的过程,对于引发目前的教育“危机”毫无助益,相反倒是有助于防止真正的危机到来。

从业者面临着“周一清晨”的难题。如果我们说不出周一清晨要做些什么的话,那么一切就会屈服于纯粹的结构主义,停滞在还原主义的同义反复之中:如果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但是现有的社会结构又总是阻止我们做出任何变革。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性的文化生产过程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Overview

The book explores the lives of a group of wrebellious working class white males in a British secondary school. It explains in a very impressive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at for 'the lads' it is their own culture which blocks teaching and prevents the realis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aims.

About Paul Willis

Born: 1945

British social scientist known for his work in soci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He focuses mainly on the ethnographic study of lived cultural forms in a wide variety of contexts. Now he is a professor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保罗·威利斯(1945年-) 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中文版前言
“茂宁赛德”版前言
前言
致谢
笔录符号说明
序言
汉默镇个案研究

第一部分民族志

第一章 文化的元素

抵制权威,摈弃教条
非正式群体
打盹、哄骗和逃学
找乐子
无聊与刺激
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

第二章 文化的阶级形式和制度形式

阶级形式
制度形式

第三章 劳动力、文化、阶级和制度

官方准备
连续性
职业
上岗

第二部分 分析

第四章 洞察

分析之要素
洞察

第五章 局限

分工
劳动力与父权制
种族歧视与劳动力

第六章 意识形态的作用

证实
扰乱
内部对话者

第七章 对文化形式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注解

再生产与国家制度

第八章 周一清晨与千禧年

附录
补充访谈
“茂宁赛德”版后记
中心与边缘:保罗·威利斯访谈
索引
译后记

保罗·威利斯 Paul Willis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对工人阶层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作者威利斯有自己的特长。看一下1977年本书第一次出版时的作者照片,就知道他与蓝领的距离并不算远。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包括大量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作者因此掌握了可观的一手资料。他在调研中发现了工人阶级子弟表现突出的反学校文化的形成,对男子汉气质的追求,在纪律性环境中制造乐趣的倾向,以及相应而生的各种歧视。

作者的分析方法主要受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影响,他描述了阶级差异带来的选择性认同与排斥,及其延续存在的合理性。

他选择的研究对象无疑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在体力劳动占绝对优势的工业化时代,工人阶级与精英阶层的区别在劳动状态上直接得到反映,阶层流动的机会少之又少。但作者自己就是个例外。而随着工厂劳动去体力化的发展,今天的底层家庭面临的流动性已与当初不同。

附    录

Appendixes

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 小子与子弟之比较

 
     
   
 

Feb. 27, 2016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