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2666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Roberto Bolaño)

赵德明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0201-9

开本:680×980 1/16

格式:mobi

1.9MB/869页 706千字

201111月第一版

 

 < BACK

Overview

2666 was released in 2004, one year after the author's death.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ll the searchers—three academics, the New York reporter, the widowed philosopher, the detective—drawn to the border city of Santa Teresa, where hundreds of women have disappeared. The themes are manifold, and it relates.

内容简介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1月到1997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About Roberto Bolaño

Born: Apr. 28, 1953

Died: Jul. 15, 2003

Chilean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poet and essayist. He was born in Santiago, Chile and grew up in Chile and Mexico City. He was a founder of the Infrarealist poetry movement. He received the Herralde Prize and the Rómulo Gallegos Prize and was posthumously awarded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2666. His death came at the age of fift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clining health.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 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个卡车司机与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教授教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桑迪耶戈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被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衰竭,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其他作品包括《护身符》(Amuleto)、《遥远的星辰》(Estrella distamte)、《打电话》(Llamdas telefonicas)、《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2666》等。过世后他的作品仍陆续被西方国家发掘出版,赞誉随之而至,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胆大的作家”。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罗贝托·波拉尼奥  Roberto Bolaño

西班牙文版封面  Spanish edition

目   录  Contents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本书作者遗产继承人说明

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

第二部分 阿玛尔菲塔诺

第三部分 法特

第四部分 罪行

第五部分 阿琴波尔迪

初版附言

译后记

附录

2666》初探

虽然对于拉美作家的宣传照例会跟马尔克斯较劲,但至少在风格上本小说跟他不具有可比性。

这部巨著只是在“巨”上超越了他(中文纸质版有近900页篇幅)。感觉就是把一脉相承的一个长篇拆成了首尾两半,然后中间加入了弱相关的三篇。当然,会写字的人都想得到,只需在这五部分中使用相同或相关的关键人物及地点就可以让它们最终成为一体。

作者描写起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来细致生动,游刃有余,不时还能加入点幽默,所以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都比较细腻。但他勾画其他人物就大为逊色。被称为高潮的第四部分大部分时候都在罗列案件,其实最没意思。

波拉尼奥只活了五十年,所以留下的照片都很年轻,不像一个大部头小说家。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从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可见其速度惊人。

2666》开头的附加内容很特别,先说明了波拉尼奥生前对此书分部出版的遗愿,他甚至制定了谈判价格,并欲以此解决子女经济问题。可事实证明他想多了,或者想了也白想,他的好友和出版人改变了他的决定并声称作者本人如在世也会同意。让人觉得好友真不可靠。

不可否认波拉尼奥在文学、艺术方面素养很高,书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交流活动经常能体现出这种底蕴。

附    录

Appendixes

出版社网站相关书评(40+)

Latin America's literary outlaw

     
   
 

Oct. 09, 201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