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智慧(sagesse)乃是知识(science)的结果。在他看来,没有本能的智慧或道德。一切来自认识。智慧和道德正是从知识中分流出来的。
如果人们所说的宗教是指对一种教义
(dogme)的赞同,对这种教义,人们出于盲目的虔诚而接受它,根本不必自己亲自去重新发现这种教义的真实性,那么,佛教确实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如果人们考虑宗教一词的词源之一,即“联系之物”,则佛教肯定是被联系在那些至高的形而上学真理之上。
在我们这样的法制国家里,公民认为他们拥有越来多的权利和越来越少的对于集体的义务。
一九九五年,一个读者写信给我,告诉我说:“您是否知道──事实上我完全忘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并不是仅仅制定了人权宣言?在一七九五年,人们还制定了一部公民义务宣言,而今天没有一个人想到要纪念它的两百周年诞辰。”
在西方,当一些艺术家画一些全蓝色的画,而由于这些艺术家有“个性”,人们对他们的画极为赞赏,将它们展出在博物馆里时,我想惟一的问题就是,竟没有人喊“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Overview
First in Nepal and then in Brittany,
father and son dialogue on these pages which contrasts Buddhist and
European philosophy, science, psychology, ethics, political theory, and
spirituality. They explored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occupied humankind
throughout its history.
内容简介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他的儿子,皈依佛教的马蒂厄·里卡尔在尼泊尔俯瞰加德满都的一座山顶,就各自代表的西方思想和佛教展开一场意味深远的对话。和尚认为,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技能。我们无时不刻在和我们的精神打交道,精神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影响。哲学家则认为,他对佛教的智慧充满钦佩,对佛教的形而上学则产生怀疑。他意识到佛教思想在西方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原因主要在于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领域内填补了西方哲学的真空。该书从佛教与西方思想的比较角度出发,纵览中西方历史与文化,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加以深刻总结。全书贯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的发问,可以被视为从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思想融汇结合的角度,试图解决这个人类的基本问题的一种意味深长的尝试。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