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

  

作者:天下无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ISBN: 978-7-5091-3075-9

格式:mobi

433KB/186页 200千字

200910月第一版

 

 < BACK

内容简介

几十年来从事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工作,很高兴看到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喜爱中医。或被中医养生一些有趣的招式所感,或被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所动,希望进一步学习中医知识,来读懂招式背后的道理,走进中医的大门。然而,漫漫学习路上,或苦于理论晦涩难懂,或难于实践求师无缘。经典虽精,但解读各异,莫衷一是;教材虽浅,却厚重如山,味同嚼蜡。

无疾是我的学生,多年来他对中医的一份执着与热情,时常令我感动。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出现离不开土壤。在喧闹浮华的今天,能潜心下来治学修身已属不易;再能发愿躬耕土壤,甘于为人路基,成人之美,则尤其难能可贵。无疾正是这样一个人,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辛勤地耕作着。
通读全文,心诚意切,文辞幽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形象生动,却蕴涵至理;凝汇炼达,实菁华所聚。阴阳之情趣,脏腑之形象,正邪之高下,诊法之精微,方药之性味,针灸之奥理,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风韵。尤其辨证一章,要诀百字而融脏腑辨证之大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为全书点睛之笔。

中西医学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医历来以整体论看待人体,而西医则倾向于还原论。差异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识方法。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去认识中医是行不通的。要学习中医,首先要对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要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就要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重视体验、重视思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中医的大门。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天下无疾,一名热爱中医事业的老师,一位潜心针灸临床的医生,一个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的中国人。

20088月开始,天下无疾在新浪博客上举办了面向中医爱好者的中医入门系列讲座,众多网友踊跃参加,学习讲稿,讨论困惑,交流心得,从中受益。短短半年的时间,使得大家对中医、对人体、对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中医自学的要领,为步入中医之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转自豆瓣网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书如其名,这是最基础的中医普及读物,原为网络讲座,共分十二讲。它简要介绍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正邪、诊法、方药、针灸等基本理论,有原理有实例,语言通俗浅白,适合各种文化层次读者阅读。每一讲还专设了辩证练习题,促使读者思考学习,加深了解。

中医作为一种体验医学,许多核心内容并不能以文字形式精确传达,故经常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逻辑自证,颇多形而上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紧密联系,而与当代科学存在本质的差别。作者在书中转述和原创的各种比喻,虽然听来很有道理,但就怕有人较真,把自然界的斗转星移、风动水流直接用到人身上,逻辑关系实则若有若无,所以最终还是要看实效,把病治好才是硬道理。

作者又提到中西医结合问题,虽然这是国内中医界的一贯策略,但仍存在具体操作上的麻烦。而在经过尝试与思考后,作者认为中西医不能结合,而只能并重。这一个人化观点,可以供读者参考。当然,也因为这一观点的存在,书中不可能介绍中医也许存在的新发展,至少它在方式方法上还是有成功的改良的。

目   录    Contents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理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
(二)细说阴阳
(三)体验五行
(四)细说五行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一)阴阳五行与人体
(二)阴阳五行与疾病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一、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二、气血
三、经络

第四讲 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一、对正气的解说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一)外感之邪
(二)内生之邪
三、正邪之争
四、关于体质

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一、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舌
二、闻诊
三、问诊
(一)系统问诊
(二)特定问诊

四、切诊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二)中医诊脉,诊什么
(三)脉诊的意义
(四)如何诊脉

第六讲 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

一、八纲辨证
(一)辨表里
(二)辨寒热
二、脏腑辨证
(一)辨病性
(二)辨病位
三、体质辨证
(一)什么是体质
(二)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三)判断体质的方法
(四)如何改善体质

第七讲 中药性昧之谜——四气五味

一、四气
(一)寒性药说
(二)凉性药说
(三)热性药说
(四)温性药说
二、五昧
(一)辛味药
(二)酸味药
(三)苦味药
(四)甘味药
(五)咸味药
三、常用中药100味
(一)实证用药
(二)虚证用药
(三)五脏用药示例

第八讲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二)祛寒剂
(三)清热剂
(四)祛痰湿剂
(五)祛暑剂
(六)理气剂
(七)理血剂
(八)消食剂
二、虚证用方
(一)补气剂
(二)补血剂

(三)补阴剂
(四)补阳剂
三、五脏用方示例
(一)治肺剂
(二)治心剂
(三)治脾胃剂
(四)治肝剂
(五)治肾剂

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一、学医案,学什么
(一)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二)中医治疗思路
(三)中医处方用药思路
二、学医案,怎么学
(一)兴趣第一的原则
(二)广开途径,搜罗医案
(三)正确看待失误案
三、循序渐进
(一)初级识证阶段
(二)中级辨证阶段
(三)高级论治阶段

第十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一、经脉设立原理
二、经脉脏腑相合原理
三、经脉功用原理
四、经脉诊治原理
五、十二经脉概要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一、胸部要穴
二、腹部要穴
三、背部要穴
四、针灸医案解读

第十二讲 再识中医

一、学贵有恒
二、通经致用
三、三医并重
四、漫话门派
五、学院中医
六、重视经典
七、读懂疾病

附录A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附录B 辨证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C 网友学习感言
后记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Apr. 18, 201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