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晚学盲言

  

作者:钱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3236-2

格式:mobi

1087/1.54M 727千字

200912月第一版

 

 < BACK

中国人称政治,政者正也,合四隅成一方为正。治指水流,众水滴依道流行。四隅之于一方,水滴之于一流,即部,即总体。水其总体,水滴其部分,不失其自由平等独立之地位,而相互间无所争,乃能融成一总体。故中国人言“群而不党”。西方人言政必重权,有党有争。中国政治重职不重权,无党无争。

群字从羊,因羊最能群。善字亦从羊,则唯能群始为善。美字从羊,亦指其德性,不指其躯体,亦不专指其味。犬牛鸡豚皆有美味,而羊则能群有善尤为美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86岁时患眼疾,“不能见字,不能读书”,只好口述,夫人记录,而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稿时已92岁高龄,故曰《晚学盲言》。全书分三大部分,九十个专题,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九十个专题,虽篇各一意,却相贯相承,每篇均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综括,或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归纳,均博而反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综论。

——转自豆瓣网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转自豆瓣网

钱穆

 

目   录   Contents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体与部分
二 抽象与具体
三 时间与空间
四 常与变
五 自然与人文
六 变与化
七 道与器
八 物世界与心世界
九 道与理
一○ 中庸与易简
一一 质世界与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阴阳面
一三 灵魂与德性
一四 大生命与小生命
一五 天地与万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一六 国家与政府
一七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与学
一九 政党与选举
二○ 权与能
二一 国与天下
二二 政治与社会
二三 群居与独立
二四 群与孤
二五 中国家庭与民族文化
二六 中国文化中之五伦
二七 五伦之道
二八 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

二九 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权
三○ 简与繁
三一 尊与亲
三二 色彩与线条
三三 礼与法
三四 教育与教化
三五 操作与休闲
三六 生命与机械
三七 共产主义与现代潮流
三八 道德与权力
三九 道义与功利
四○ 创业与垂统
四一 帝王与士人
四二 风气与潮流
四三 自然与人为
四四 组织与生发
四五 雅与俗

下篇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四六 生与死
四七 乐生与哀死
四八 性与命
四九 平常与特出
五○ 公私与通专
五一 公私与厚薄
五二 情与欲
五三 天地与心胸
五四 己与道
五五 心之信与修
五六 为己与为人
五七 性情与自然
五八 手段与目的

五九 传统与现代化
六○ 历史上之新与旧
六一 辨新旧与变化
六二 内与外
六三 安定与刺激
六四 器与识
六五 孟子论三圣人
六六 中与和
六七 人物与事业
六八 知识与德性
六九 学问与知识
七O 知识与生命
七一 知与情
七二 修养与表现
七三 为政与修己
七四 进与退
七五 积极与消极
七六 存藏与表现
七七 人世与出世
七八 宗教与道德
七九 平等与自由
八○ 文与物
八一 静与减
八二 广与深
八三 多数与少数
八四 福与寿
八五 同异得失
八六 德与性
八七 尊与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观与主观
九○ 理想与存养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此千纸巨作乃钱穆晚年目力不济时所著,半文半白,议中论西,既广且深。然终未祛国学筑墙痼疾,常言夏优夷劣,传统好、宗法好、男权好、专制好,独立不好、恋爱不好、运动会不好,欧洲唯成一国方好......。对国学只褒不贬,西学则反之。

也许视力的局限反而给了作者更多思考时间,所以这部口述著作内容很庞杂,洋洋数十万言,堪称作者一生总结。

虽然九十个章节按内容分上中下,分别论述自然、人文、德行,但就如作者反复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合不重分,所有学问都贯通在一起,所以上中下篇的区别不像作同样分类的西人著作那样 明显。

从内容看,作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国学造诣,对西学也知之甚广,且颇有异域经历。但毕竟人脑容量有限,不少篇章中的论据仍出现了可以理解的重复现象。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Feb. 20, 201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