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

  Die Frankfurter Schule: Geschichte, Theoretische Entwicklung, Politische Bedeutung

作者:[德] 罗尔夫·魏格豪斯  (Rolf Wiggershaus)

孟登迎 赵文 刘凯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09225-9

开本:635×965 1/16

981777千字

201011月第一版

 

 < BACK

脆弱的自我、外在具体的超我和与自我异化的本我三者共同组成了法西斯主义性格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者认同权力,他之所以要求民主、道德和理性,目的只是要毁灭它们;他满足自己的本能,但同时却在道德上谴责本能,并坚持在外在于他的群体中禁绝本能。

在某种早已过去的东西和某种成长起来但未被认识而有一天能被认识的东西之间有一道闪光。但联系前自我冲动与对超越自我并能代表真正个体性之物的期待的线索依然模糊不清恰如驯雅力量可以控制肉体冲动、本能和野性中不受约束的自我保存这一信念一样模糊不清

内容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这些词汇不仅能让人想起社会科学中某种范式,还能让人联想起从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开始的一串名字,以及与之相联系的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实证主义论争”,还有文化批评——也许还有德国流亡者、第三帝国、犹太人、魏玛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

显然,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流派,不仅仅是一段学术史。

——摘自本书封底

作者简介

罗尔夫·魏格豪斯,1944年出生于德国的伍珀塔尔(Wuppertal),在西奥多·W.阿多诺等人指导下学习哲学、社会学和德国文学,并于1974年在于尔根·哈贝马斯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一直担任自由撰稿人并兼任多所大学讲师。代表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出版于1986年(2001年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此外,他还出版过研究维特根斯坦、阿多诺、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的数本专著。

——摘自易文网

Overview

A comprehensiv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of the history and idea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which combines biographical profiles of the key figures with a rigorous analysis of their main theories and ideas. It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from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imar Republic until the death of Theodor Adorno in 1969.

罗尔夫·魏格豪斯  Rolf Wiggershaus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s

 

目   录   Contents

 

[上]

作者致谢

导言

第一章 破晓

百万富翁之子费利克斯·韦尔建立了一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希望有朝一日将它献给胜利的德意志苏维埃政权

学究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格吕恩堡建立了以研究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为目标的研究所

哲学家霍克海默成为研究所主任。新规划:通过将社会哲学和经验性的社会科学熔铸于一炉来克服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霍克海默和他的助手:传记全景
马克斯·霍克海默
艾里希·弗洛姆
弗里德利希·波洛克
列奥·洛文塔尔
西奥多·魏森格隆德-阿多诺
赫伯特·马尔库塞

政治—学术政治—学术工作

第二章 逃离

第三章 在新世界(上):从事社会批判研究的独立研究所

权威与家庭研究:集体的“推进研究”片断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重新合作

1930年代研究所从事的其他经验研究项目

辩证法项目

瓦尔特·本雅明—《拱廊街》—研究所和阿多诺

意识形态的批评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列奥·洛文塔尔论艺术

弗朗茨·诺伊曼和奥托·基希海默:深度跨学科研究错失的机会

阿多诺、拉萨斯菲尔德和普林斯顿广播研究项目

在行动和犹豫之间平衡

第四章 在新世界(下):在理论多产中没落

“基金的使用条例绝不是专为经营研究所而定的”

与埃里希·弗洛姆决裂

计划

关于国家社会主义的争论

洛杉矶的私人学者分部—研究所在纽约的残余—与诺伊曼和马尔库塞分道扬镳

辩证法研究项目的工作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

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理性之蚀》

反犹主义研究计划

第五章 渐归

怀着对反犹主义研究计划的勃勃雄心—对哲学工作的渴望—没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理论家共同体—走访殖民地

《偏见研究》

[下]

第六章 重建社会里的批判性装饰

参与战后重建—对于西德公众政治意识的研究

霍克海默——一夜之间的功成名就

阿多诺关于批判的经验社会研究的构想—研究所的危机—马尔库塞的梦想

研究所的稳固——返回法兰克福后最先出版的两本书:《社会学》(Sociologica)、《组群实验》

告别独立自主:对曼内斯曼公司的研究——阿多诺退出经验研究

马尔库塞的“启蒙辩证法”:《爱欲与文明》

第七章 处于争论中的批判理论

作为独立的跨学科研究者—走向偶然音乐,以及其他领域中的相应方法

文学笔记

通向一种无需担心缺乏基础的哲学

于尔根·哈贝马斯——研究所最后一位社会理论家,受阿多诺赏识却被霍克海默认为太左

实证主义争论

保守主义争论

海德格尔批判

第八章 剧变时代的批判理论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延续:《否定的辩证法》

批判理论家和学生运动

哈贝马斯走向社会交往理论—阿多诺遗著《美学理论》

后记

参考文献

档案和征引文献目录

Ⅰ.档案:
社会研究所在各类小册子、备忘录、报告和信函中的计划书
文件
通信
社会研究所研究报告

Ⅱ.研究所出版物,研究所最重要的合作者的出版作品,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版物

Ⅲ.二手材料

Ⅳ.有关背景的著作以及构成背景的组成部分的著作

索引

译后记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虽然作者并不著名,但这本书关注的对象却是与作者有牵连的当代学术大家,个个鼎鼎大名。包括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多诺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社会学流派。

书的构架相当简单,只是按时间顺序从头讲起,自魏玛时代到1960年代末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源起成型以及起伏波折跃然纸上。

然而,真正填满这本巨著的是理论和思想。在学派成员交织在一起的个人经历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理论方面屡有造诣,故书中贯穿了大量著作文字和理论评介,且因法兰克福学派关注了哲学、社会、艺术、美学、文化等多种对象,内容非常繁杂。要想理解这些自成体系的理论,还需分别研读原著。这样,本书上百页的征引文献目录就成了为进一步研究准备的书单。

附  录

Appendix

最全面的法兰克福学派史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Jan. 31, 201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