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都市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owns and Cities |
作者:[日] 斯波义信 著
布和 译
|
丛书名:博雅史学论丛·海外中国史研究
ISBN: 978-7-301-23224-8
开本:965×1300 1/1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72页
280千字
2013年10月第一版 |
|
|
<
BACK
|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摘自本书内衬 |
作者简介
斯波义信,1930年生于东京。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之后进入本校文学部研究生院,研究中国经济史。1962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熊本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1991年任东洋文库理事,2003年被评为日本学士院会员,2006年获得"文化功劳赏",2007年任大阪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起担任东洋文库理事长。著有日文专著《华侨》(1955)、《宋代商业史研究》(1968,有中、英文译本)、《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1988,有中译本)、《中国都市史》(2002,本书即为中译本),英文专著The
Diversity of the Socio-economy in Song China , 960-1279(2011),与人合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用语解》(2012)。
——摘自本书内衬 |
目 录
Contents |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历史上的都市
一、 县城和乡镇
最初存在的“邑”
朝向县城的改变
“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
补论:1077年度大、中、小都市
宋代之后的市镇
二、 都市的空间论
对都市立地条件的思考
都市的外形及设计
长安和北京以外的都市
第二章都市的体系
一、 作为定居点的都市
行政、经济和都市化度
地方的行政体系
二、 都市的社会结构
中国都市的生态
外来人口、都市行会及市民团体
第三章都市的解剖图
一、 巨大的都市汉口
历史的剖面图
目录
内地的大集散地
市民生活和行会
二、 从宁波到上海
宁波的都市记
外贸集散港
上海总商会的成立
三、 台湾的都市化 |
边地的发展
台南的汉化和寺庙
新竹、台北的兴起
四、 再论城镇:广东的佛山镇
佛山镇的成长历程
广东的佛山镇
结语
都市化的比较与“中国的特点”
分析与数据
图表汇总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后记
译者后记
斯波义信 斯波義信
日文版封面
Japanese edition |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就像译者在后记中提到的,“都市史”这个名称在翻译时还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如使用“城市史”可能就削弱了作者原本强调的都会含义。
作者斯波义信是一位日本学者,是东京文献学派第三代成员。他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历史有自己的出发点,与国内学者略有不同,他对正统研究中的重点大城市西安、北京只做了一般性论述(也可能因为这些城市的研究文献已经足够丰富,没有新的发挥余地了),而后就使用大量篇幅去研究汉口、宁波、台南等具有都会特征的中小城市。并且他特别强调了小型城市单位即“镇”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主要专注于经济与人文传统。
这本书可以作为国内城市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 |
|
长安的坊和市 |
|
|
北京城的城墙 |
|
|
上海外滩 |
|
|
武汉三镇(1865-1890年前后) |
|
|
清末的台南 |
|
|
清代佛山的27铺 |
|
|
|
|
|
|
|
|
<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