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西方建筑的意义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作者:[]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李路珂 欧阳恬之

ISBN: 978-7-112-07503-3

开本:787×1092 1/1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9620千字

20059月第一版

 

 

对于围合感的基本需求,源于体验到对“在某处”的需求,也就是对于“内部”的需求,但是埃及人并不“居住”在这样创造出来的空间中。相应地,他们处理内部结构的方法表达出一种观念,即埃及人永远在路上。他的空间成为了“永远徘徊的”舞台。

 

罗马风建筑证实了海德格尔的话,“‘在大地之上’,也就意味着已经是‘在苍天之下’。”('auf der Erde' heisst schon 'unter dem Himmel')所以,罗马风建筑对于古代的竖向和水平方向的象征的结合,是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上第一次,上帝和人类一起徘徊。

 

 < BACK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系列研究著作之一。该书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研究建筑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方法。

本书主要内容有12章,再加上前言及后面的理论总结,全书共有14部分。在前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从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他对建筑的基本认识。在主体部分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全面的分析。这些方面是一个整体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它们共同构成了特点时期典型的整体建筑现象。在正文之后,作者对全书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分析了意义、建筑、历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其观点。 本书作者不仅引用了丰富翔实的建筑史料,还广征博引了人类学、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从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建筑,深入浅出,广而不空,博而不泛,深而不晦,反映了作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力。

本书是建筑学的经典著作,在国内外具有很广泛的影响,是建筑系学生学习建筑的必读图书,因此,本书极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05.23-2000.03.28),挪威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及建筑理论家。他受吉迪恩、格罗庇乌斯、密斯的影响,是坚定的现代主义者,他的建筑史以及理论著作闻名国际。

About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Born: May 23, 1926

Died: Mar. 28, 2000

Norwegian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and theorist. Influenced by Giedion, Gropius, and Mies van der Rohe, he was a convinced Modernist well-known internationally both for his books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for his theory.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目   录

Contents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 埃及建筑
第2章 希腊建筑
第3章 罗马建筑
第4章 早期基督教建筑
第5章 罗马风建筑
第6章 哥特建筑
第7章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第8章 手法主义建筑
第9章 巴洛克建筑
第10章 启蒙运动
第11章 功能主义
第12章 多元主义
意义、建筑和历史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英汉词汇对照
译后记

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s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书名代表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完全可以写到千页以上篇幅。但本书字数并不是很多,它从埃及建筑讲起一直论述到当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是点到即止,故有效地控制了篇幅。

作者是一位著名建筑理论家,尤其擅长从现象学角度研究建筑,也曾跟现象学哲学家一起成为建筑界的热门人物。而现象学的研究重点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理论也不例外。

这本书的结构特别简单清晰,每一章都针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按统一的几个主题分节,体现了高度的理性特征。作者还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令自己的研究更加扎实严谨,显示了高度的理论水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大量黑白线条图相当精美,很能代表传统建筑书籍的典型风格。

第一座赫拉庙,帕埃斯图姆

大教堂,勒芒(Le Mans)。始建于1217年,后殿

彼得·帕拉尔:圣芭芭大教堂(Barbara),库特纳霍拉(Kutná Hora)。始建于1388年

克里斯托夫·丁岑霍费尔。河西小区(Kleinseite,Malá Strana)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布拉格。1703-1711年。室内

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肖镇盐场,阿尔克与塞南斯之间。工人住宅

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奥贝特餐厅(Aubette restaurant),斯特拉斯堡。1926年。室内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Feb. 21, 2014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