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作者:[]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郑永慧

丛书名:名著名译插图本

ISBN: 978-7-02-004420-4/I·3359

开本:880×1230 1/3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7 312千字

19575月第一版

 

 < BACK

Overview

The last of Victor Hugo's novels. It concerns the Revolt in the Vendée and Chouannerie—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revolts in 1793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Its theme is "man's loyalty to values." The novel is full of pregnant and splendid sayings.

About Victor Hugo

Born: Feb. 26, 1802

Died: May 22, 1885

In full Victor Marie Hugo. He was a novelist, poet, and dramatist,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French Romantic writers.

Victor Hugo was born as the son of an army general. He was raised and educated by his mother in Paris. After training as a lawyer, Hugo embarked on a career in literature encouraged by his mother. Though a committed royalist when he was young, afterwards he turned into a passionate supporter of republicanism.

His best-known works are the novels Les Misérables, 1862, and Notre-Dame de Paris, 1831.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226日-1885522日)全名Victor Marie Hugo。他是一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也是最重要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维克多·雨果是一位将军的儿子,在巴黎由母亲抚养教育而长大。在接受过律师专业培训之后,他在母亲的鼓励下投身于文学生涯。虽然年轻时是个坚定的保皇主义者,雨果后来还是转变成了热诚的共和主义者。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62年的《悲惨世界》和1831年的《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s

 

目   录  Contents

 

第一部 在海上
第一卷 索德烈树林
第二卷 克莱摩尔号军舰
  一 英国和法国混在一起
  二 黑夜笼罩在军舰和那位秘密乘客身上
  三 贵族和平民混在一起
  四 战争和灾难
  五 力和人
  六 天平的两端
  七 航海就是碰运气
  八 九比三百八十
  九 有人逃走
  一○ 他逃脱了吗?
第三卷 阿尔马罗
  一 语言就是力量
  二 乡下人的记忆力抵得上船长的学问
第四卷 泰尔马克
  一 沙墩顶上
  二“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三 大号字的用处
  四 嘉义芒
  五 郭文的签字
  六 内战的种种变化
  七 绝不宽大(巴黎公社的口号),绝不饶恕(亲王们的口号)

第二部 在巴黎
第一卷 西穆尔登
  一 那时候巴黎的街景
  二 西穆尔登
  三 没有浸进冥河的一部分
第二卷 孔雀街的一家酒馆
  一 三个地狱里的判官
  二 在黑暗中大声疾呼
  三 最深处的神经的颤动

第三卷 国民公会
  一 国民公会
  二 在幕后的马拉

第三部 在旺代
第一卷 旺代
  一 森林
  二 居民
  三 居民和森林的同谋
  四 他们的地下生活
  五 他们的战时生活
  六 土地的灵魂附在人的身上
  七 旺代断送了布列塔尼的光荣
第二卷 三个小孩
  一 比内战更进一步
  二 道尔
  三 小军队大战役
  四 这是第二次了
  五 一滴冷水
  六 胸部创伤治好了,心上还在流血
  七 真理的两极
  八 痛苦
  九 一座外省的巴士底
    1 拉·图尔格
    2 墙洞
    3 地牢
    4 桥上小堡
    5 铁门
    6 图书室
    7 仓房
  一○ 人质
  一一 像古时代的那种恐怖
  一二 准备救护工作
  一三 侯爵在做些什么
  一四 伊曼纽斯在做些什么

第三卷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
第四卷 母亲
  一 死神出现了
  二 死神说话
  三 农民们窃窃私语
  四 弄错了
  五 “旷野里有人在呼喊”
  六 形势
  七 前奏曲
  八 说话和咆哮
  九 巨人与巨人的斗争
  一○ 拉杜
  一一 绝望的人们
  一二 救星
  一三 刽子手
  一四 伊曼纽斯也脱逃了
  一五 不要把表和钥匙放在同一个衣袋里
第五卷 魔鬼身上的上帝
  一 找到了,可是又失去了
  二 从石门到铁门
  三 孩子们醒过来了
第六卷 在胜利之后才发生战斗
  一 朗特纳克被捕
  二 沉思中的郭文
  三 司令官的斗篷
第七卷 封建和革命
  一 祖先
  二 军事法庭
  三 表决
  四 西穆尔登既是法官,又是操生杀权的主宰
  五 土牢
  六 太阳出来了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雨果把大革命写出了一股侠气。每个人物都表现出忠诚——忠诚于内心的信念,而正因为忠诚他们才互相厮杀,不肯妥协。

或许真理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所谓正确的事物永远也无法自证其身。“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就不见得人人认为正确。从朗特纳克到郭文,再到西穆尔登,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正确而战斗。但即便他们如此坚定,也都出现过犹疑的时刻。哪个正确是大,哪个正确是小,为什么它们会互相矛盾,该取谁舍谁,一直是那个时代的人脑中的困扰。

雨果所塑造的人物几乎个个具体生动而又概念化,他们完全能够代表大革命时期的几类人,从激进到保守,当然也包含中庸。而小说中透露出的作者观点,显然是一切以人性为出发点,你可以革命或保守,但不能不是人。这是超越于政治立场之上的首要条件。

作者应该花费了不少心思在布局谋篇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安排得很巧妙,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紧凑连贯。而某些细节描写更反映了作者的认真态度,比如开头人与大炮的搏斗,恐怕很少有人能写得那么细致。

附    录

Appendixes

《九三年》--断头台

雨果的沉思——读《九三年》

《九三年》全文 (TXT)

评论:用生命拷问人性—读雨果《九三年》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真理的两极——专政与人道——谈雨果《九三年》的法理蕴涵

《九三年》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炮兽》备课资料)

我的父亲郑永慧与《九三年》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Jan. 16, 2014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