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作者:[日] 栗山茂久 (Shigehisa Kuriyama)

陈信宏 张轩辞 译

丛书名:经典与书写翻译子系

ISBN: 978-7-5458-0021-0/R·1

开本:890×1240 1/3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8 200千字

20093月第一版

 

 < BACK

内容提要

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摘自本书封底

About Shigehisa Kuriyama

Born in 1954 in Marugame, Japan. Shigehisa Kuriyama is a historian of medicine, the Reischauer Institute Professor of Cultural Histo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1954年生。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曾任教于新罕布什尔大学与艾默瑞大学、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目前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比较医学史、科学史。作品曾获Shryock Medal(1987)、Basham Prize(1994)等医学史奖项。其著作《身体的语言》甫出版即受国际学界的广泛注目,并获得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东方医学期刊》(Oriental Medicine Journal)之卓越成就奖,在2001年由台湾的究竟出版社翻译出版。栗山教授精通中、英、法等多种外语。近年提倡身体感、视觉文化的研究,是医学士与科学史界最受瞩目的明日之星。

——转自易文网

 

目   录

Contents

中文简体版出版说明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 触摸的方式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第二章 文字的表现性

第二部 观察的方式

第三章 肌肉与自我认知
第四章 颜色的表现性

第三部 存在的状态

第五章 血与生命
第六章 风与自我

后记
参考书目说明

栗山茂久 Shigehisa Kuriyama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s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本书原为英文著作,可是讨论的却是古希腊和中国的话题,语言上的障碍自然不可避免,也为作者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好在他是东方人,可能本来就对中医略知一二。

以比较为起点的理论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便利,先把人家的东西罗列出来,再稍加归纳,总也差不到哪去。相同之处自不必说,关键是对不同之处的认识,需要作者个人的思维发挥。而这本书发挥的成分并不多,论述走的是中规中矩的路线,风格比较踏实。但也有缺点,不容易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不清楚欧美读者阅读感受如何,中国人至少会觉得书中提到的中医理论属于最基础的常识,所以读起来很容易理解,作者所把握的重点基本可以得到大家认可。

滑寿,《十四经发挥》

维萨里,《人体结构七卷》

中古世纪的脉搏测量

传统日本的把脉图

哈芬雷佛,《单弦琴生理征象学》

五禽武功图说及诸仙导引图

附    录

Appendixes

身体和医学:也是一个“罗生门”吗?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Mar. 18, 2013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