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瓦格纳事件 尼采反瓦格纳

Der Fall Wagner    Nietzsche contra Wagner

作者:[德]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孙周兴 译

ISBN: 978-7-100-08316-4

北京:商务印书馆

开本:850×1168mm 1/32

141

20118月第一版

 

 < BACK

内容提要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战友”,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对手”。从“战友”到“对手”,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摘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About Friedrich Nietzsche

Born: Oct. 15, 1844

Died: Aug. 25, 1900

German philosopher, poet, cultural critic and classical philologist. Influenced by Schopenhauer and by his early friendship with Richard Wagner, he passionately rejected the "slave morality" of Christianity for a new, heroic morality that would affirm life. In 1889 Nietzsche fell into a mental breakdown then spent his last days under the care of his mother and his sister.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0.15-1900.08.25)是德国哲学家、诗人、文化评论家和古典文献学家。他受到叔本华以及早期与理查德·瓦格纳友情的影响,狂热地反对基督教的“奴隶道德”,代之以一种肯定生命为特征的新的英雄主义道德观。1889年他突然精神失常,在母亲及妹妹的照顾下度过余生。

目   录

Contents

中文版凡例
瓦格纳事件
  序言
  1888年5月都灵通信
  附言一
  附言二
  后记
尼采反瓦格纳
  序言
  我所敬佩之处
  我持异议之处
  间奏曲
  作为危险的瓦格纳
  一种没有未来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者
  瓦格纳归属何方
  瓦格纳作为贞洁的使徒
  我是怎样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最富有者的贫困
  科利版编者说明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译后记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还好尼采早死了,要不然点评他的作品得有点胆量。他笔下的瓦格纳就是个样本,即便他当时还活着,也能被尼采笔下喷薄而出的字母直接砸死。

尼采和瓦格纳,都具有常人不能理解的高深造诣,性格也都包含自我膨胀的成分。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位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好朋友、忘年交。妄自揣测一下,当年年轻的尼采对个性鲜明的瓦格纳有点偶像崇拜,没有足够了解后者。后来当他自己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之后,越来越发现瓦格纳头脑里充斥的那堆东西,实际上跟自己格格不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思想导致了决裂。

鉴于两人在各自领域都已达到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恐怕读者要真正对两人思想有所研究,才能分辩尼采对瓦格纳的指摘哪些是一针见血,哪些是牵强附会。

但即便对两人了解不多,读者至少也能从文章中读出尼采的基本价值观,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看得出他对瓦格纳的作品有过仔细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放过。

瓦格纳无法反驳尼采,但他仍然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尼采的贬低并没有动摇他的地位。

同一作者作品

Work of the same author

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Sep. 19, 2012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