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剥开世事的洋葱

虾米

 < BACK

【戴着镣铐舞蹈】披着戏剧外衣的历史悲剧

八十四岁的老父恋上从乌克兰移民来的金发美女瓦伦蒂娜,长期觊觎父母财产的“我”与姐姐薇拉组成联合战线,欲将此尤物“痛打一顿再赶回老家”……《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书写极权、战争、贫困和屠杀,却以一出轻松搞笑的家庭剧开场,盖因这些事件在“我”眼中只是“老生常谈”的玩意,但当比自己还年轻的后妈如巨石落水般冲击人们的生活时,世事的表象与内里便如瓣瓣剥开的洋葱那样熏得我们泪眼迷离。

出生于二战难民营中的英国乌克兰裔女作家玛琳娜·柳薇卡将历史与当下、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幻化成一出穿着轻巧喜剧外衣的沉重历史悲剧。

小说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我”和姐姐与瓦伦蒂娜之间的争斗是明线,暗线是主人公的家族史,及由家族史折射的乌克兰民族在沙俄、苏联、德占和独立时期的百年苦难史。但暗线绝不是“我”一蹴而就的,因事件亲历者与旁观者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父亲对“拯救”瓦伦蒂娜的执迷,姐姐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学,母亲低眉顺眼的生活态度,“我”的社会主义倾向,以及瓦伦蒂娜削尖了脑袋也要在英国落脚的功利目标,特别是五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因之,便有关于历史解读的各种版本。不同人的讲述因各自的不同动机,而彼此迥异。这一颇似《蝴蝶梦》的经典桥段在书中撬起了一段沉痛的记忆;“他(她)是谁,这个我一生都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熟悉的人和事的陌生化则经由渐露冰山一角的真相而将当下与过往这两条线索牢牢接在一起。

于是我们便能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何以对同一事件产生如此不同的反应。父亲猛烈抨击极权制和大屠杀,母亲夹起尾巴低调做人,姐姐秉持残酷的利己哲学,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或者对抗着这个诡谲的时代,却在缄口不言过去上达成默契。

父亲不是抗击法西斯的英雄,而是一个从极权制下脱逃,为法西斯卖命的可怜虫,母亲和姐姐在集中营艰难求生,“我”更是法西斯分子施暴的产儿……时代精神与各人经历相辅相成,家人的沉默或彼此不一的历史版本与“我”的漠然原来各具难以言说的潜台词,“可能有些事不知道最好,因为一旦知道了,它们就再也不会被人忘却”。

而主人公一家的移民经历也在投射瓦伦蒂娜在英国的遭遇。本质上都是逃难之人在西方寻求安全与自由的行动,结果却别具反讽的意味

【拖拉机的隐喻】以人类精神推进技术与社会体制的良性互动

至于书中书《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作为老父打发闲暇时光和倾诉一生郁闷的载体,很好地配合着全书的历史氛围。拖拉机本是几代工程师为解决人类温饱而创造的福音,在苏联却沦为当局用以推行集体化(造成大饥荒)、大清洗和消灭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意识形态工具,而同时代的美国却把拖拉机用于开发西部和引入欧洲,为战后西方经济打进一针强心剂。这部技术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人文史,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人类精神”,而“人类精神”则取决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体制,与人的肤色、种族和智力无直接联系。老父撰写此书的目的除了重述历史,更在于从“人类精神”这一根本出发点来推进技术和社会体制间的良性改造与互动。

可悲的是,无论是标榜正义的社会学讲师的“我”,还是与之对立的市侩阶层的薇拉,都认为父亲在胡说八道,她们在关于瓦伦蒂娜移民问题上的态度并无本质区别。

转自 新京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