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
作者:熊逸
|
ISBN: 978-7-5633-7701-5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本:787×1092
1/16
500千字
513页
2009年1月第一版 |
|
|
<
BACK
|
内容提要
《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
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不知道多少人研究过《春秋》,成果可谓篇帙浩瀚,研究者不乏学术大家。《春秋》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这部唯一由孔子亲自编撰的著作并不只是简单的纪事,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伦理道德、价值判断,所谓微言大义。
本书虽属鸿篇巨制,但也只不过讨论了“隐公元年”六十多个字的内容。大部分篇幅都是总结前人观点,所以对普通读者来讲很有裨益,不用再去一本一本地翻那些古籍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说来并不振聋发聩,更多是在前人基础上表明了个人倾向。不过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它要求作者必须具备该领域的全局观,不可有明显遗漏。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钻研经典古籍之不易,几乎每个字都能扯出一长串典故。妄图考证出世人公认的正解的做法,常常是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又被他人的论点质疑。因为所有人依据的都是旁证,而且谁都不能保证原著者落笔时不会偶尔走神,把后人引入歧路。
本书作者显然生在新时代,禁不住会将西方史学的成果拿来比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倒也可当作随书赠品,略微拓展一下视野之用。不足之处在于,作者的文字功底似还不能完全担当点评古籍之重任。 |
|
目
录
Contents |
|
自序
第一卷 隐公元年春
第一章 《春秋》第一义
一 始隐问题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
2.《公羊传》的朴素解释与《论衡》的简单算术
3.“尊王攘夷”和“借古喻今”:宋学主流
4.“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弥合经义的新版史料
5.始隐新义:《春秋》不始于隐公
6.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
7.效法天数:最“不合理”的答案也许才是正解
8.另外的一种可能:从“二王并立”时代说起
9.经典的读法
二 元年:字浅义深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
2.元年大义
3.三种正确:事实、义理与政治
4.“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5.何休的反派——纪年的金文证据
第二章 春王正月
一 孔子特笔与公羊大义
1.王者孰谓
2.断句疑题:“春,王,正月”与“春,王正月”
3.行夏之时:假天时以立义
二 公羊三统论
1.大一统:并非“大统一”
2.夏之忠,殷之质,周之文:天人合一的历史循环论
3.通三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4.春秋大义之名,何休大义之实:三科九旨
(1)三科九旨之一: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2)三科九旨之二: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3)三科九旨之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5.存三统
6.三统和三正的义理与史实
(1)从五德终始到三统循环
(2)对《春秋》历法的考订
三 “公即位”的缺书
1.公羊经解
(1)《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有关继承法的春秋大义:立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
(3)光武诏书:对公羊经术的一次实际应用
(4)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制度渊源与学术质疑
2.毂梁经解
(1)《毂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对《春秋·隐公元年》不书“公即位”的义理之争与考据之争
3.左氏经解
(1)无经之传,先经以始事
(2)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3)释“元妃”
(4)继室与媵妾:媵妾婚的风俗与制度考辨
4.嫡长子继承制
(1)一继一及,非鲁之常
(2)汉景帝的继承人问题:对“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的实际应用
(3)从亲亲到尊尊,从小社会到大社会
5.释“声子”
(1)谥法歧说
(2)谥法与禁忌
(3)谥号的合礼与非礼
6.释“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7.释“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8.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1)何休与郑玄的论战
(2)周公摄政与称王之辩
(3)达例与特笔
9.五等爵
(1)五等爵之辩:是等级系统还是分类系统
(2)王爵与周班:是爵位等级还是被授予爵位的次序
第三章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一 附庸解
二 邾与邾娄
三 盟于蔑,地点书写上的微言大义
四 会、及、暨
五 邾仪父:称名与称字的微言大义
1.文字传抄的讹误
2.名与字
六 地期与时间,小信与大信
七 《毂梁》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1.称谓之辨
2.日期之辨
八 《左传》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1.名、字之辨
2.释“未王命,故不书爵”
九 会盟·歃血·信誉
1.从盟誓的社会渊源管窥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矛盾
2.信用从何而来与仪式力量
3.对盟约有效性的保障
4.利他和利己
5.社会进化与历史进步
第四章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一 《春秋》之“不书”
二 费与费有别
三 费伯·费庈父 |
第二卷 隐公元年夏
第一章 《左传》经解:郑伯克段于鄢
一 郑国的立国与迁徙·从郑国东迁看古人的家国观念
二 “寤生”旧解
三 制地·政治命题之恃德与恃险
四 京邑
五 锚定效应
六 京城太叔·对两首《叔于田》的辨析
七 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礼制之下的城垣标准
2.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3.耦国源流
4.宗法制度与私产制度
八 克段事件的时间跨度与阴谋理论
九 《左传》的“书日”和“君子日”
第二章 《公羊》克段解
第三章 《毂梁》克段解
第四章 “克”字诸家解
一 训诂之争与义理之争
二 诛心之论与原心定罪·赵盾弑君
三 志同则书同·矫枉过正
四 经与权之一例·许穆夫人
五 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
六 诛杀亲族的礼仪
七 郑伯之弟段出奔共,秦伯之弟鍼出奔晋
第五章 克段的事件疑点与褒贬分歧
一 救时之弊,革礼之薄·啖助、陆淳、赵匡的学术革命
二 宋学管窥
1.孙复
2.刘敞
3.王安石
4.苏轼与苏辙
5.胡安国
6.真德秀
(1)淮南王刘长案例
(2)周公榜样
(3)大舜榜样
7.吕祖谦《东莱博议》:科举范文
8.赵鹏飞《春秋经筌》·为叔段辩扩
9.经学理学化,孔子朱子化
三 宋、元之际:不仕二朝与华夷之辨
四 明代:靖难之变与克段新解
五 清代克段解三例
1.严启隆
2.毛奇龄,万斯大
3.李塨
六 结语
1.李贽问题
2.修昔底德的虚构与瑞格瑞格的故事
后记
引用书目
注 |
|
|
|
本作者其它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
|
|
|
|
|
<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