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一朝风月 便是永恒

夜深

 < BACK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故事以古印度为背景、以佛教思想为探讨中心,因此亦可看作一部寓言小说。

小说以顺叙的方式,记录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他对于宗教精神的一步步开悟。悉达多是英俊的婆罗门之子,然向诸神献祭这样的宗教仪式,在他看来仍止于外部,而无法解决他思想上的饥渴、灵魂上的虚空。悉达多先是毅然离家出走,跟随沙门(流浪苦修者)修行。三年之后,他又毅然离开沙门,去追随乔答摩世尊,然聆听其教义之后,他决定继续独自前行,不皈依任何教义。后来在一座大城,悉达多受到名妓伽摩拉的钟爱和指点,使其体验了性爱、财富、地位等种种世俗的繁华与快乐。心灵上的厌倦与空虚,促使他又一次弃绝已有,踏上了寻找阿特曼(灵魂)的旅程。最终,在一个古老的渡口,悉达多受船夫的影响,进入物我两忘、怡然自性的境界,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

悉达多的悟道,恰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

所有宗教,本质都可归结为:帮助个体生命消除其在世的“恐惧”。而恐惧何来?来自于“时间”,即个体生命的转瞬即逝。中国的禅宗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崇慧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面对万古长空的宇宙永恒,个体生命便是一朝风月的霎那流光。所有在世的恐惧,根源皆在于此。

当悉达多放弃对乔答摩世尊进行追随的时候,意味着悉达多对这种刻意而为、强制而为的宗教行为的反叛。悉达多,需要的是以其真实的血肉之躯亲历人生、直接体验,以求得参悟。于是,悉达多重返现象世界,沉迷于真实人生的繁华与哀乐。经历现象世界的繁华与哀乐之后,悉达多再次逃离,而进入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最后,悉达多与现象世界圆融共处。从现象世界到现象世界,看似回到了原点,而实际上已有根本不同。

最初,个体生命为现象世界所缚,意欲贪婪占有,却又因这种占有之不餍足之短暂而恐惧。参悟之后,个体生命不再是现象世界的奴隶,而是以一颗圆融之心与现象世界共情共性、物我两忘。“万古长空”与“一朝风月”并非对立,一朝风月,不也是万古长空之构成吗?时间本是人为的分割,“一朝”与“万古”本无分别。本质与现象不对立,本质就在现象之中;精神与自然不冲突,精神就栖居于自然之中。出世入世,往来无碍;入世出世,圆融共一。

《悉达多》告诉读者,人类可以达致人与自身、人与世界的平衡与圆融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靠的不是粗暴剥夺个体生命在现象世界的世俗生命体验、靠的不是日日聆听和修习宗教教义,而是沉入生命本身,同时运用个体的自省与自察,自然而然地达到参悟的境界。至此也可以看出,《悉达多》虽以古印度佛教思想作为探讨主题,却又超出了佛教的教义边界,而具备了揭示和阐释一切宗教思想本质的品质。

作为一个西方人,黑塞对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佛教、《易经》、老子都有深入的研究。《悉达多》是其外文译本最多的小说之一,仅在印度就出版过22种方言版本。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悉达多》在大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在当下中国,现象世界无限膨胀,而信仰缺席、人心失度,《悉达多》直指精神、直指灵魂的清明理性,或许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新的思考。

转自 出版商务周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