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孤独六讲

作者:蒋勋

ISBN: 978-7-5633-9127-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本:880×1230 1/32

110千字 269

200910月第一版

 

 < BACK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 ,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引自本书封底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引自本书内页

蒋勋

目 录

Contents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自序

第一章 情欲孤独

第二章 语言孤独

第三章 革命孤独

第四章 暴力孤独

第五章 思维孤独

第六章 伦理孤独

这是蒋勋应邀以孤独为主题所作的六场演讲。

蒋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因此,他所说的孤独并不是风花雪月中的自怜自艾,而是摆脱了群体的个人状态。

在美学家眼里,一切事物都能跟美扯上关系。他们当然也不会放过孤独,而且可以使用他们擅长的方法分析拓展这一概念。蒋勋笔下的孤独显然远远比通常所说的孤独更宽泛,实际上他更强调了人的独立 情境。这种独立有时主动有时被动,但无一例外都是由隔阂造成的。孤独者从公共空间中分离出来,失去同僚之余,获得了独自审视他们的机会,顺便还可以自赏一下。

这让我想到了Shoegazing这个新鲜的英文词,低头看自己的鞋子,心无旁骛,就可以让自己孤独了。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文学作品作为例子,阐述不同形式的孤独状态,有些讲得很具体,有些又展开很多。这六讲里的一条暗藏的脉络不容忽视,它就是蒋勋自己的几部小说,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作者一直会提到它们。经作者一分析,小说里的情节安排显得很细腻。

不能把孤独简单地看作是负面状态,我们该做的是去完善它。书中那个以四种身份与人交往的女大学生,就是完善孤独的一个例子,她同时享受着四种孤独。

附    录

Appendixes

孤独的美学——读蒋勋《孤独六讲》

孤独要义:城市比沙漠更荒凉——评蒋勋《孤独六讲》

     

Oct. 21, 2010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