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Peter Gay
Born: Berlin, 1923
Peter Gay is a Jewish American
historian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ideas. He fled Nazi Germany in 1939.
Many of his works focused on the social impact of psychoanalysis.
内容简介
在西方文明史上,放逐这类事情向来占有一个相当荣耀的地位。1933年的年初,纳粹政权掌控德国之时,希特勒所驱赶出来的这批放逐者可说是世界上极少见的一批具有知识、才华和学问的精英分子。这批令人目眩的放逐者当中的佼佼者——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康定斯基、韦伯、海德格尔、本雅明、马库塞、施彭伯勒、
勋伯格等,逼得我们不得不把魏玛看成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它所展现的文化是那么不受拘束,那么充满创意,真真正正的一个黄金时代。的确,魏玛的传奇正是从“黄金的20年代”开始的。
魏玛共和诞生于1918年,于1933年寿终正寝,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成为一则传奇。它那痛苦而短暂的生命,令人难忘的艺术成就春悲剧性的死亡,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当灿烂夺目。魏玛让人联想到艺术、文学以及思想上的现代化、儿子对父亲的反叛、达达主义者对艺术的反动、柏林人对粗俗文化的唾弃、自由思想者对保守道德家的鄙夷,它虽短暂,却成为20世纪的一则传奇。 |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8年移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为耶鲁大学资深史学教授,古根汉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学者,剑桥丘吉尔学院海外学者.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等,其著作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目录
Contents
译序 魏玛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再现与延伸 1
诺登平装本导言 "黄金的20年代" 8
序言 十四年的文化传奇 13
1 诞生的创伤:从魏玛到魏玛 1
2 理性的社群:妥协者与批评者 31
3 秘密的德国:诗的力量 63
4 对完整性的渴望:现代化的试炼 97
5 儿子的反叛:表现主义的年代 139
6 父亲的复仇:客观性的兴起和衰落 163
附录:魏玛共和的政治简史 199
人名翻译对照表 225
名词翻译对照表 241
参考书目 241 |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
魏玛是一个乱世,乱到人们看不清,而当大家意识到它时它已经不存在了。魏玛又是个混血的私生子,具有说不清的来历和血统,它无需跨出国门,就已经来到德国之外。它诞生于一个民族的屈辱、忍耐、反思与爆发之中,由此自然而然促发的反抗精神构成了文化的原动力,但也为此后欧洲的恶梦做了铺垫。
从根本上讲,魏玛是想象力的胜利。无论在艺术、科学还是政治领域,创新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即便它们常常引起争议。那时有的是不囿于常规的发达的大脑,他们不仅是德国的代表,更是全人类的代表。
魏玛是一个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的时代,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魏玛是一个托马斯·曼(Thomas Mann)和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时代,前者的《魔山》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一个代表;魏玛是一个弗里茨·朗(Fritz Lang)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的时代,电影既是幻想,也是幻象;魏玛还是一个阿诺德·布莱希特(Arnold Brecht)的时代,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介入政治;魏玛也是一个柏林大都会的时代,它已发展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魏玛更是一个包豪斯(Bauhaus)的时代,现代主义的设计正式登场。 |
除了那些林林总总的名人名事之外,彼得·盖伊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他认为魏玛文化以“儿子的反叛”为首要特征,表现主义首当其冲,它固有的革命精神、情绪与想象力的抒发毫不费力地将暮气沉沉的传统文化扫荡一空。我们还获知了当时的青年漂鸟(Wandervogel)运动,他们和后来1960年代的西方青年一样,希望摆脱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束缚,建立一个超越自我利益和丑陋政党政治的共同生活空间。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创造自己的观念,因为魏玛时期的观念已经足够多了。
和漂鸟一样,魏玛共和一直很年轻。只维持了15年就结束了,所以它具备了名扬天下的另一个因素:Die
young。是擅长行刺的纳粹暗杀了它。无庸讳言,希特勒就是在魏玛时期成长为一个有头脑的恶人的,只有他真正认识到青年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利用了他们的情绪。可他对魏玛的恩将仇报是不可原谅的。
诚如本书开头所言,魏玛共和只是一个妄图成为现实的概念。它尽管从未实现稳定的共和制度,却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比其主体更精彩,更有价值。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魏玛共和,德国会是什么样,世界会是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