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

选编:陈侗 杨令飞

译者:邓永忠 孙良方 夏家珍 徐枫 周家树 郑益姣 徐普 张容 杜莉 杨令飞 升华 余中先

丛书名:实验艺术丛书

ISBN: 7-5356-1195-8/J·1115-1117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开本:787×1092 1/32

19989月第一版

1893

 

 < BACK

第一卷:弑君者、在迷宫里、不朽的女人、幽会的房子

不可能用几句话来概括罗伯-格里耶的早期作品,也不可能找到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新小说阅读指南”。在这些设置了重重陷阱的文本当中,细心的读者既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又能惊喜地发现——如同《幽会的房子》叙述者曾经指出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第二卷:纽约革命计划、欲念浮动、金三角的回忆

时至今日,人们还有必要重复“新小说”的那些基本教义吗?作家的观念是在变化的前提下提出的,批评家的理论却始终固定在那里,结果是离作品本身越来越远。在70年代的探索中,“客观小说家”罗伯-格里耶似乎不那么热衷于在物的四周冷眼旁观了。他在驱赶着一些始终无法战胜的各色幽灵,不停地进行无拘无束的叙述,而且越来越复杂……

第三卷: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科兰特的最后日子

这是三部由一个个片断编织成的传奇故事。“最后的作家”罗伯-格里耶从一面打碎之后而又重新聚拢的镜中注视着自己那张不大讨人喜欢的面孔,说出了“我从来只谈自己,不及其它”,从此秘密就再也无法躲藏了。它们是作家的自传吗?是的,一种新式自传。在无可置疑的轶事与保留着空白的思想之间,挤进了自鲍里斯以来的所有人物,并由他们的化身——亨利·德·科兰特和他的诱惑天使——带领,与创造者一道作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历险。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提到阿兰·罗伯-格里耶 ,人们必然想到“新小说”、“电影小说”等等名词,还有人一直在讨论他到底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可见他不是一个容易被清楚描述的人。如果没有这套文集,那么我对他的直观印象可能就只有来自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了。

在《去年在马里安巴》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格里耶标志性的叙述方式:线性情节被破坏,空间和时间的关联完全不遵循传统逻辑——但关联本身并没有消失,情节也并没有支离破碎——似乎只遵守作者自己为它制定的规则。所以人们说它包含着意识的流动。

《选集》里收录的10部小说,仔细读来发现风格还是略有差别的,但共同点更为显著。格里耶似乎从来不对自己的想象加以约束,总是信马由缰地描写一些不知所云的细节。我是按照顺序阅读的,在读到第二篇《在迷宫里》时,马里安巴的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他会盯着一块石头唠叨半天,而你不知道那和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在很多作品中,他还随时会从虚构直接跳到现实中,让人感觉故事立即就会结束,尽管它根本还没开始。

格里耶的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能不提。就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女性的身体是他非常感兴趣的对象,被压抑的欲望时常反映在小说的性虐情节中,那些色情纯粹是为了色情而色情的。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关于罗伯·格里耶

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十九天

《不朽的女人》剧照

《不朽的女人》剧照

《不朽的女人》剧照

《欲念浮动》剧照

《欲念浮动》剧照

《欲念浮动》剧照

罗伯-格里耶作品

Bibliography of Robbe-Grillet

阿兰·罗伯-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

Born: 18 August 1922, Brest, France

Died: 18 February 2008, Caen, France

Best Known As the "anti-novel" guy who wrote the film Last Year at Marienbad.

He was trained as an agricultural engineer and studied the diseases of banana trees. In 1944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nomy awarded him a diploma.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movement known as Nouveau Roman ("new novel", sometimes called "anti-novels" ), part of the French New Wave in literature and film in the 1950s.

《弑君者》(Un Régicide), Minuit, [1949] 1978
《橡皮》(Les Gommes), Minuit, 1953
《窥视者》(Le Voyeur), Minuit, 1955
《嫉妒》(La Jalousie), Minuit, 1957
《在迷宫里》(Dans le labyrinthe), Minuit, 1959
《去年在马利安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Minuit, 1961
《快照集》(Instantanés), Minuit, 1962
《不朽的女人》(L'Immortelle), Minuit, 1963
《为了一种新小说》(Pour un nouveau roman), Minuit, 1963
《幽会的房子》(La Maison de rendez-vous), Minuit, 1965
《纽约革命计划》(Projet pour une révolution à New York), Minuit, 1970
《年轻姑娘的梦》(Rêves de jeunes filles, avec des photographies de David Hamilton), Robert Laffont, 1971
《汉米尔顿的小姐》(Les Demoiselles d'Hamilton, avec des photographies de David Hamilton), Robert Laffont, 1972
《欲念浮动》(Glissements progressifs du plaisir), Minuit, 1974
《建设瓦娜戴女神破败的神庙》(Construction d'un temple en ruine à la déesse Vanadé, avec des eaux-fortes et des pointes sèches de Paul Delvaux), Le Bateau Lavoir, 1975 [ 后收入《幽灵城市》和《金三角的回忆》]

《漂亮的女囚》(La Belle Captive), avec des peintures de René Magritte, La Bibliothèque des Arts, et Cosmos Textes, 1975
《幽灵城市》(Topologie d'une cité fantôme), Minuit, 1976
《带镜子的神庙》(Temple aux miroirs, avec 85 photographies d'Irina Ionesco), Seghers, 1977
《表面的可疑痕迹》(Traces suspectes en surface, avec 25 lithographies originales de Robert Rauschenberg), Universal Limited Art Editions, 1978
《金三角的回忆》(Souvenirs du triangle d'or), Minuit, 1978
《约会》(Le Rendez-vous, avec Yvonne Lenard),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1
《金姑娘,地砖缝里的红洞》(Djinn. Un trou rouge entre les pavés disjoints), Minuit, 1981
《重现的镜子》(Le Miroir qui revient), Minuit, 1984
《昂热丽克或迷醉》Angélique ou l'Enchantement, Minuit, 1987
《科兰特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 de Corinthe), Minuit, 1994
《恢复》(La Reprise), Minuit, 2001
《旅者,杂文,谈话和对话集(1947-2001)(Le Voyageur. Textes, causeries et entretiens (1947-2001)), Christian Bourgois, 2001
《格拉迪瓦在叫我们》(C'est Gradiva qui nous appelle), Minuit, 2002

 站 内 资 源

Resources within this site

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 BACK

 

 Sep 13, 2005